金融论坛(下):在人民币国际化中,轻微贬值很正常


来源:凤凰国际智库

2016凤凰国际论坛金融论坛现场

10月19日下午,2016凤凰国际论坛进入到金融议程,国家开发银行原副行长李吉平、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金融系教授吴晓求、毕马威中国主席陶匡淳,以及南丰集团董事及行政总裁,香港原财政司司长梁锦松在下半场谈到关于在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贬值问题,均认为这是市场的正常波动情况,不必引起恐慌。

以下为金融论坛下半场对话实录:

主持人梁茵:接下来想请问中国人民大学的副校长,财政金融学院的院长吴晓求先生。吴老师经常做客我们的节目。请问您目前对中国的金融改革有什么看法?是否像刚才几位嘉宾提到的,目前改革不能过快,或者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还应该放慢脚步等等,关于中国的金融改革,是否是这样的看法呢?

吴晓求:我个人觉得可能不是这样的,在我看来,中国的金融改革有三个方面任务:

第一是推进中国金融体系的市场化改革。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准入机制以及产品的创新,包括各种的价格市场化。现在我们在推进过程中遇到一些障碍,遇到一些认识上的问题。第二是要推进中国金融结构的改革,其中非常重要的是要推进资产碎片化。中国的金融结构非常传统,银行的资产比重太高,最近几年还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这样的金融结构是落后的,根本承担不起未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趋势。同时,这样的金融结构也缺乏投资的功能。它的资产池不够大,要让资产池做大的话,就要发展市场,包括债券和股票两个市场,这两个市场的发展是两个不断的增加。第三个是要促进改革,银行储蓄是必然的趋势,这意味着整个的居民资产结构要进行调整。要在整个的金融体系里面培育巨大的资产池,当前房地产价格飞涨,也和金融体系没有足够的资产池有关系,因为没有选择的空间。整个的金融体系要国际化,中国的战略目标需要一致。

中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包括两个含义:一方面含义是人民币的国际化,没有人民币的国际化不可能有中国体系的开放。人民币不可交易的金融是有问题的。中国是一个大国,在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大国货币不是国际化的。无论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英国,还是今天的美国,都是如此。如果只是区域性国家,没有关系,但中国不是。另一方面含义是中国的金融市场要开放。现在开放的路径很窄,通道很窄,规模非常小,大约只占在整个的投资者1.5%的比重,全世界没有一个大国它的国际投资者只占世界1.5%的。所以,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包括人民币的国际化,包括构建全球的金融中心,这都是中国的一个战略。

图为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金融系教授吴晓求发言

我认为在未来5-10年里面一定会完成,而且人民币的市场改革速度一定会加快,特别是第二代的篮子加入之后,这是一个重要的契机。我确信在未来不太长的时间里,人民币就会成为全球货币体系的重要一员。中国的市场对外开放改革速度也一定会加快,特别是资本向下的改革速度是非常缓慢的,我们必须要大幅度推进,否则我们会错过很多的时机。比如印度、俄罗斯、韩国,他们的条件都比中国畅通。一个大国不能缩手缩脚,不瞻前顾后不行,我确信中国有这个能力,除了贸易规模成为全球第一外,金融市场虽然做不到全球第一,但做到全球第二没有问题。而且未来的国际投资在中国市场上的比重可能由现在的1.5%提升到10%。中国股票市场比今天的美国市场小一些,可能中国市场外部的比重占10%-15%。这和中国未来的战略目标是相匹配的,我想这三种改革比较重要。

主持人梁茵:谢谢吴教授。刚才吴教授提到的金融改革和人民币国际化是齐头并进的速度。跟梁锦松先生刚才的观点不知道是否一致,您在这方面是否还有其他的看法?

梁锦松:我认为是一致的,刚才也说到人民币国际化一定会发生。而且也应该有人民币国际化,最终成为储备的货币。但是在人民币国际化中,我觉得人民币不要太快自由兑换,因为怎样去有序的发展境内和境外的市场,特别是资产配置市场里面,要有东西投资才行。如果有境外人民币在境内发展,若不发展又阻碍着整个经济发展境内人民币的流通,那么在上海各个市场一定要有发展。

关于港币的地位,很简单,香港也是共和国的一部分,和用人民币是没有矛盾的。在很多地方所谓的法定货币跟流通货币可以不完全一致,比如说人民币已经非常国际化了,就算有一天人民币完成自由兑换,只要基本法规定,香港还是可以用港币的。可以在计算时,法定货币是港币,流通货币是人民币,这是完全没有冲突的。

吴晓求:上海市场和香港市场的确未来会有结构化的分工。这两者之间,第一,不能恶性竞争;第二,要看到各自的优势;第三,功能定位不一样,不是取代,而是功能互补的问题。我个人认为香港市场未来人民币国际化,香港市场应该争取成为人民币的离岸中心,人民币联络中心业务会超过香港的联交所业务。上海市场也内含着深圳市场,会成为人民币的基价资产交易所,因为人民币的基价资产比港币大很多。为什么上海市场会成为全球的金融中心?是因为人民币基价市场的规模越来越大,而且要成为全球配置的资产。香港作为财富管理的地位会下降,被上海慢慢取代。但是香港也有优点:它的法制和人才,成为人民币的离岸中心,成为资产配置补充部分,成为良性循环。像纽约市场和伦敦市场的关系,纽约市场和伦敦市场做了很好的功能定位,纽约市场是全球市场的交易中心,伦敦市场是全球市场的定价中心,设置功能互补。所以特别地,香港市场不能说是既是人民币的交易中心,又是财富管理中心,因为上海市场有地位,上海市场未来一定是财富管理中心。

主持人梁茵:随着人民币的入篮,对于人民币的汇率缩水,各位有什么样的看法?是否要打一场人民币的保卫战?

李吉平:汇率的因素很多,汇率贬值并不是说对这个体制没有信心,但是从某个角度来讲,贬值是对美元来讲的。以前光是盯着美元,所以好像表现贬值很多。如果从一篮子的货币来讲,并不是贬的太多。中国的经济减慢了,我们的资产配置没有什么选择。很多人在国内买一点东西增加回报,这也是很自然的。基本上整个的人民币汇率形成,不光是看美元,要看全球的对接,还要看不同经济的表现。千万不要说人民币贬值是很大的问题,我认为人民币轻微的贬值很正常。

吴晓求:人民币的贬值,也是人民币国际化惯例中的一个阶段。过去从8点到6.12,现在慢慢回到6.7多一点。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国家货币走向成熟的必然表现,是正常情况,特别是对中国这样的大国而言。美元是全世界所有国家相对来说稳定的货币,其他国家都出现比较大幅度的波动,他们的波动不会比人民币小。

人民币的贬值或者是汇率往下走也有客观原因,最重要的是两个原因:

一是中国M2的规模和速度很大。我们的M2跟美国的M2相比GDP有一个比例,当然金融结构有差异,这个里面有人民币贬值的技术基础。

二是中国的资产价格和商品价格非常高。我们很多的东西比它贵很多。例如不是很好的衬衣要两三千块钱,在美国买一件非常著名的衬衣大概70美元,也就400元。对于消费者来说,十件衬衣在中国需要两三万元,但在美国就能够便宜地买下来。同样的质量同样的地段,房价是其两倍以上,甚至更多。北京随便一个房子一千万,而在曼哈顿500万就可以买到很好的房子。若手上有500万元大约100万美金,到那一套利必然会下来。

主持人梁茵:刚才说到美元还是相对稳定的汇率,其实有一个说法认为人民币和美元不具可比性,美国在用全球的资源和资本市场为美元汇率做信用保证。但中国只能靠自己的实力,这样的看法是否会影响到人民币国际化呢?

陶匡淳:我说一下自己的一点观测,我看到现在在海外对人民币的需求已经很巨大了,可以说是超于人民币的供应。过去几年中国的银行都不断地在海外扩张,他们扩张的方法是在海外建立分所。成立一家分所很不简单,要拿当地的标准和执照需要漫长的程序。建立分所以后,第二个最大的任务是要拿到人民币交易当地的执照。首先执照不是每一家银行都能够得到的,往往在一个城市里只有一家中国银行才能够得到执照。拿到那个执照以后,你会发现分行的业务将快速增长,他们的客户不但是从中国走出去的那些中国企业,往往他们得到新的客户都是那些海外的企业需要人民币做交易,做投资的。一些案例表明,在同一城市里,有执照分所的业务是大大多于没执照分所的业务。从这个就可以看到,在海外现在有这样的需求,不敢参与实际的讨论,我觉得需求今天已经存在。

主持人梁茵:这是在海外的机遇,刚才想问的是,中国试图在建立新的金融秩序之中,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应该关注哪些国际市场的变化,才有助于他们最终获利呢?

李吉平:首先,汇率的问题不应该引起恐慌。人民币大幅度的贬值是没有根据的,波动的市场才叫市场,忽高忽低很正常。其次,人民币的国际化不完全是人民的选择,是客观发展的过程、是中国发展的结果。没有人民币单纯去国际化的发展,它产生的经济交往、活动、结算、交易量增加。回到讨论国际化的时候,讨论人民币汇率的时候,不得不回到实体上来。银行要考虑如何支持企业走出去。中国金融走出去的速度不是很慢,但是国家开发银行一家目前的外汇贷款余额已经超过了三千亿美元。所以我们在做银行工作的时候,“一带一路”除了政治考量、外交策略以外,还应该是中国3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分享、模式的复制,大家共唱一台戏。

图为国家开发银行原副行长李吉平现场发言

当然,我们必须遵守当地的风俗,必须懂得当地的法律,必须要跟当地搞好关系。因为他们的发展程度确实比我们高。香港很完善,但“一带一路”许多的国家,还是要走中国过去走过的道路,特别是在非洲的一些国家。中国是什么样的经验?我最近看到经济学家林毅夫先生的一篇文章,他的题目叫“完全的西方经济学在中国很难行通”。过去200年间要么市场,要么政府两只手选哪一只?中国成功在于两只手都要。我用他的话讲就是要有为的政府和有效的市场。这个是中国的成功经验,也是中国的开发性金融的本质所在。我们曾跟人大一起合作一本书,我们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时候除了关注当地的经济法律以外,要研究自己怎么走出来的。我认为有一个要考虑的基本点,就是抱团出海。我觉得现在中国走出去,还处于初期发展的阶段,各打各的,甚至相互竞价,这样就做不成做不好,另外成本太大。所以我们中国开发性金融促进会就是为了促进中国的产融结合,促进中国的企业走出去在当地能够抱团,能够提供一些服务。谢谢!

主持人梁茵:我想就这个问题再问下在座的四位嘉宾,现在我们说是海外投资的大规模到来时代。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是否代表着是因为国内的经济环境和金融环境已经不适和中国企业做投资了,所以才造成了许多中国企业把钱放到海外。这是机遇,也对国内环境提出了现存问题,怎么看?

陶匡淳:我觉得并非中国的投资环境不适当,而是在中国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海外适当的投资机会比较多。我们制造业经过30年的发展,已经非常了不起。但与一些比较先进生产技术的国家相比,他们的科技确实比中国现有的领先许多。我两个月以前去了趟德国,当地一条非常热的新闻,是美的公司收购库卡,一家做机器人的企业。收购的原因在于美的无法在中国找到同样的科技。刚才谈到的双轨经济发展,其实第二条轨道更上一层楼,发展更快速的话,应该要借助海外投资的力量帮助中国企业。

主持人梁茵:吴老师是不是还有其他的观点补充?

吴晓求:我觉得企业走出去是必然的,有两个原因:一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方式通常是并购,很少到海外投资。二是国内的产能过剩和不发达的国家产能稀缺,也是一种动力。主要是基于市场规模和经济成本考虑的。

主持人梁茵:好的,几位嘉宾在一个小时的言论中,我们发现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是必然的结果。金融服务现在也跟上了步伐,也许从人才、制度和法律上还是要借助香港有经验的地区帮助。总之,我们通过人民币国际化协助企业更好地走向海外。非常感谢企业界的嘉宾和媒体朋友,也谢谢在场的所有嘉宾,本场的论坛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叶鹏 PN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