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小鲜》第六期 | 莫迪“新印度”愿景下,留给中国的时间还有多少?


来源:凤凰国际智库

 凤凰网国际智库月播金牌栏目《大国小鲜》第三期将于1113日正式上线!本期,凤凰网总编辑邹明请来了凤凰网国际智库首席研究员、前驻印度、巴基斯坦资深外交官、知名印度文化学者毛四华印度留学生Kay Arora,在颇具风味的印度餐厅聊起我们的邻邦——印度。

莫迪的“新印度”愿景,能否将全世界的制造业局面从Made in China变成Made in India?建筑工地遍地开花,新德里是否在铆足劲头赶超北京?大国小鲜,朋友聊天,一位是在印度生活三十多年的外交官,一位是在北京生活三年多的印度留学生,与邹小鲜一起,为我们揭开印度的神秘面纱。

从“世界办公室“到“世界工厂”,印度会是下一个中国吗?

提起印度人,无论是谁,脑海中定会浮现出“刻板印象”——浓黑的眉毛嵌在一张充满求知欲的脸上,永远微锁着眉头,双眼透出聪明劲——尤其在美国,印度人常常会被看作是nerd书呆子。

被称为nerd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不可忽略的一点,就是印度人与IT的紧密联系。沉迷于字母与数字的码农,整日书写代码、研究算法的理工男, 这是印度人带给人们的普遍印象,而也正是这些,带给了印度世界办公室的称号。

 

同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现代化发展的过程却与中国大不相同。中国的发展是靠工业的发展,是制造业的力量让Made in China走向了全世界;而印度在走向世界之时,选择了计算机软件产业。然而,跨越工业、直接进入高端产业,使得印度贫富两极分化非常严重,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即便是发展较好的首都新德里也处处是贫民窟,路面窄而脏乱;而另一人口大城孟买的情形更是令人咋舌。

这正是莫迪在解决的问题。自2014年莫迪提出“印度制造”计划之后,短短的几年时间,印度唱红、中国唱衰声音一直不断。印度的优势和几十年前的中国极为相似——劳动力数量大、成本低;然而其劣势也极为突出——不仅基础设施薄弱,还有混乱的交通系统、腐败的官僚制度等。

如今的印度在吸引越来越多的海外投资。同时,也在大力建设基础设施。若说新德里是一二十年前的北京,一点也不为过——工厂林立,同时建筑工地布满城市。

因而在许多人眼中,Made in China很可能被Made in India取代。而到底能否取代——根据德勤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排名,2014年排名第四的印度在2016年却跌到十一名。莫迪的“新印度”愿景究竟是为了赢得大选喊出的口号还是实实在在的政治愿景,仍不可而知。

避免下一次“洞朗事件”,我们的底线在哪里

前不久的“洞朗事件”,不得不说,让所有人都捏了一把汗。幸得和平解决,随后莫迪也来到了在厦门举办的“金砖会议”,一切似乎都是非常友好的态势。然而接下来中印之路要怎么走,是否还会有下一次边境危机,无从知晓。作为一个将半生几乎都献给了印度的外交官,毛四维觉得中印之间要有三个底线:

 

无论是从经济还是政治的角度,作为邻邦,我们当然希望和印度成为朋友,而不是敌人。我们之间有不同,但也有相同之处;有分歧,更有感情。随着小米、华为等逐步进入印度,随着互相往来旅游、贸易的人数不断增加,我们对彼此的了解定会越来越全面;带着“中国梦”与“印度梦”,一起以梦为马,跨越喜马拉雅的障碍。

治大国,如烹小鲜;理大事,看“邹小鲜”。

欢迎观看《大国小鲜》第六期完整视频——跨越喜马拉雅的障碍,中印如何不可思“议”。

[责任编辑:李伟男 PN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