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低小散”到“高精尖”,义乌块状行业如何焕发新活力?


来源:凤凰国际智库

近几日,中国东方一个普通的小县城,吸引了全球165个国家和地区,18万多人次的驻足,这个数字是当地总人口的1/4。在仅仅5天的时间里,创造了178.74亿元的交易额,约占上一年GDP的1/6。那么,是什么地方有如此神奇的魔力?在11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吸引着如此多的淘金者前赴后继?答案只有一个——义乌。如此壮观的场景,正是义博会的缩影。

义博会,即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目前已经成功举办了23届。22年前,义乌的小商品就已经闻名中外。而这些闻名中外的小商品,正是义乌块状经济模式下的结晶和果实。

块状经济是产业集中的、专业化极强的、有明显地方特色的区域性经济组织形式。借助这种群体性的力量,按照“先富带后富”的模式,块状经济经常能够带动地方的经济发展,形成区域特色经济。块状经济作为义乌工业发展的特色和基础,是支撑义乌的骨架和大动脉。

古老的块状经济,新时代的义乌发展

块状经济和它朴实的名字一样,是一个遥远而古老的经济产物。远在手工业时代,块状经济就如雨后春笋一般遍地开花,成为那个时代很有代表性的产物。而工业革命的到来,让块状经济进一步发扬光大。在城市大工业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块状经济改头换面,被赋予了特定的意义,现多指乡村小工业或是城市边缘产业的集聚和崛起。诸如如火如荼的各种科技园区、开发区、工业区等,都是块状经济的典型代表。

浙江地区是“不患贫而患不均”的典型,各种资源的两极分化非常严重。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五大城市占据了有限资源的绝大多数,其他地区则以基础设施差、人均耕地少、投资少、资源少、大企业少著称。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地区,却以“轻、小、私、加”起步,迅速提升自己的工业经济,“资源小省”就这样由鸡窝飞出,蜕变成“经济大省”的金凤凰,块状经济功不可没。

相比而言,苏南也有很多特色经济乡镇,其块状经济的历史比浙江还要悠久。如“丝绸之乡”、“服装之乡”、“羊毛衫之乡”、“小五金之乡”、“教具之乡”等等。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苏南地区多数都没有发展起来。相比来看,浙江块状经济“戴上红帽子”、“穿上防弹衣”的发展战略尤其重要。

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532种主要工业产品调查,浙江有56种特色产品产量全国第1,居前10位的有336种,占总数的63%。这或许就是“浙江现象”最大的奥妙所在。因为“块状经济”的自发性和人本性,浙江农民人均收入、人均储蓄等“富民指标”连年居于全国前茅。其中,义乌甚至被称为“中国商人的延安”。

以经济学“高大上”的解释来看,块状经济完全适合报酬递增模型,并且形成了独特的集聚优势。其核心在于集聚体的正外部性引发的规模递增效应(共享机制)以及经济文化一体化的互动机制。无疑,块状经济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利用的规模经济优势、市场拓展的规模经济优势、促进民营企业之间的专业分工与协作、形成机械设备和原料的集中供应与配套服务优势、强化地方专业形象挖掘社会资本、降低转产的沉淀成本和市场退出壁垒、增强群落内各企业的学习能力和竞争能力,这些特点,成为义乌发展的重要保证。

 

北京大学信息学院高层培训中心教师、阿里巴巴集团总裁办高级研究专家崔瀚文先生经过其长期的观察,认为块状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地域优势和统一规划虽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更有价值的似乎往往是在面对市场机遇时,一些个人的企业家精神,产权清晰且市场自由度高的区域比较适合发展块状经济。作为拥有雄厚商业底蕴,首创“鸡毛换糖”、“拨浪鼓文化”的义乌,块状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城市的匹配可谓天作之合,就这样,义乌的GDP转瞬之间已经来到了1118亿元,在2017年全国百强县排行榜中跃升至第12名。

“低小散”之伤,义乌经济的牢笼之困

块状经济成就了义乌,义乌也因块状经济而一跃而起。然而,在一系列成绩面前,义乌和块状经济也暴露出了自身“低小散”的问题,这已经成为制约和限制义乌经济继续深入发展的首要因素。

小规模。在义乌这个以小商品起家的地域内,仍然以传统的“小作坊”模式为主体,多数企业的厂房都非常简陋,设备十分陈旧,技术和管理都无法跟上时代的脉搏。在这样的环境中,无论是产品的质量问题,还是流程的标准化问题,都没有相应的保证。

散布局。以轻工业产品为代表的小商品,其技术含量普遍较低,投资生产比较容易,一个适销对路产品的出现,势必引起各个企业不顾一切地追逐仿制。“山寨”、“跟风”潮流的带动下,几十家、上百家、甚至是上千家企业均投入同一产品的竞争,同质化产品产量如同井喷式上升。最终,这种竞争将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优质产品反而被排挤出局。

低效率。低水平小企业的大量留存,龙头企业的明显缺乏,造成专业分工违背市场规律,资源配置的无序混乱,集聚效应难以形成,无谓消耗不断增多,企业盈利空间被不断压缩,企业运行目标被不断压低,企业生存状况不断恶化,这种负反馈循环的带动下,资源利用整体呈现显著的低效率。

轻质量。义乌的经济总量不断攀升,而义乌的产品质量却与其背道而驰,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产品合格率长期不足80%,众多中小企业和私营企业的质量水平偏低,甚至还存在大量无照经营的家庭作坊,他们的质量问题不言而喻。即使是比较大的企业,在大趋势的带动下,管理者和员工的质量意识都比较淡薄,素质低下,短期化倾向严重。

淡品牌。义乌以小商品城闻名中外,小商品琳琅满目,数量庞杂,然而,在如此多的小商品中,质量过得硬、品牌叫得响的屈指可数。注册商标比例很低,假冒他人商标生产的现象在此普遍存在,严重损害了产品的信誉,小商品城甚至成为低质低档产品甚至假冒伪劣产品的代名词。

乱环境。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义乌当地、乃至整个浙江地区,都忽视环境保护这一重要问题。水系和平原水网已有相当一部分遭受严重污染,且正在逐年加重,氮磷等有机物以及油类和化学物质等排放量不断增加。大气污染逐年加剧,酸雨污染范围及频率不断扩大。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林木覆盖面积不断萎缩,水土流失面积不断扩大,抵抗洪涝灾害能力大大减弱

正如崔瀚文先生的长期观察所见,纵然义乌围绕小商品建立起了全方位的产业集群,走在了世界前列,但是某些产品在面临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和全球市场的变迁时也会面临被取代的风险。崔瀚文先生指出,许多类似城市在固有的成功中,缺失了对新兴市场的关注,从而形成整体的下滑也是数不胜数。

作为块状经济的参与者,应当随时关注相关产业的变化,及时基于现有优势做好升级换代的准备。因此,义乌块状经济现存的“低小散”问题亟待解决,产业的转型升级必须提升日程,经济增长急需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的转变。集约化、高效化、生态化成为未来义乌转型发展的后续目标。

转型“高精尖”,重新开向时代的前列

“罗马非一日建成”,义乌块状产业由“低小散”向“高精尖”的转变也并非一日之功,着实需要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共同促成这一转变的实现。

培育龙头。义乌块状经济的显著特点是同类产品的生产者和相同工序环节的生产企业集聚,企业之间按照低成本、低价格、低劳动力的模式进行竞争,技术、管理、营销、人才等专业化要素明显不足。因此,对症下药,义乌的发展需要培育新的龙头,打出特色的标签,选择基础条件好、竞争力强、附加值高、成长快、带动力大的企业和品牌着力加以培育。

构建平台。经过多年的积累,义乌轻工业和制造业具备较强的累积优势,制造业水平的再提升是培育产业集群的基础。而在培育龙头企业的同时,义乌仍需加强其他各种功能的开发,强化销售、研发、信息、教育、金融等功能培育,构建制造、创新、人才、融资、营销、物流、信息等七大平台,以促进资源跨区域流动,推动大范围深度整合,实现产业集群功能共享。

推进整合。面对企业实力不足、扩张冲动不足的阻碍,助力推进整合是必经之路。龙头企业是产业集群的主力,功能平台是产业集群的场所,在整合过程中,需要格外注重工商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融合,鼓励企业不拘一格,进行多种形式的产业整合,推进产业链的扩展与延伸。达到扩大企业规模、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加速龙头集团形成的预期。

国际化战略。义乌目前的块状经济整体要素以本土化为主,国际化程度较低、产业支撑功能较弱、竞争层次较低、分享价值较少,推行国际化战略不失为有效的发展思路。抓住国内市场产业链延伸和全球服务业要素向国内转移的机遇,扩大与国内龙头企业和境外跨国公司的合资合作。加快“走出去”步伐,推动国际项目建设,鼓励海外并购重组和海外上市。充分利用国际先进的技术、管理等要素资源,打造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产业集群,提升覆盖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对此,崔瀚文先生也提出了自己的研究观点,他认为,在这一过程中,应该持续而密切的关注经济体内核心供给产品的客户,不论是政府、企业、群众,都应关注最终用户的消费动向,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重点,依托现有优势及时转型升级。目前,义乌政府正着力部署政策扶持,力争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加大建立示范区的财政支持力度,推动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发展,创建知名度高的区域产业集群品牌,围绕加强战略筹划、优化空间布局、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加强专业化配套协作、强化项目带动、完善创新体系、构建公共服务平台、提升集群品牌、推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全面展开。

2014年末,浙江吉利控股集团义乌锋锐发动机项目入驻义乌,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开始向义乌集聚,单说吉利目前就已经有四个项目落地生根,正大中央厨房、赵龙特种车、五洲新材料、海之纳大米蛋白等几十个重点产业项目也在抓紧建设,配套的餐饮娱乐等服务业也随之蓬勃发展,工程车、挖掘机、运输车正在开发区中来往穿梭、车水马龙。中欧班列义乌至伦敦铁路的开通,绿色动力小镇和中欧义乌智造园的打造,日用时尚消费品、信息网络经济、先进装备制造、食品医药健康四大战略产业正在悄然形成。

除了外部资金项目的引入,义乌本土企业也正在自我转型升级中。作为义乌经济的支柱产业,印刷行业、塑料制品行业等都在试图摆脱传统的运作模式。鼎盛印刷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生产线,改造原有环保设施,提升产品质量,从车间、仓库挤在一起的小企业变为占地30亩规范化管理的规模化企业;佳洁塑料自主开发水口料回收设备,改造传统粉碎机,变“吸”为“吹”,回收解决每年几十吨的废料,真正实现零排放。而这,仅仅是义乌自我转型的一个缩影。

相信,有着这些转型成功经验的带动,有着这些吃螃蟹企业的示范,假以时日,义乌定能突破“低小散”,走向“高精尖”,义乌制造将伴随中国制造转型的顺风车,重新开向时代的前列。

(注:本文所有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均不代表凤凰国际智库立场)

欢迎关注凤凰国际智库官方微博:http://weibo.com/ifengpit

[责任编辑:李伟男 PN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