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局2》吕宁思:追求理性的真实,在后真相时代尤为可贵

2020年01月08日 15:04:30
来源:凤凰网格局  来自北京市

自动播放

吕宁思,凤凰卫视咨询台总编辑,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阿列克谢耶维奇著作的早期中文译者。他是坚守新闻一线多年的新闻老兵,也是真正当过陆军、海军的老兵。军人出身、优秀的媒体人、出色的译者,他身兼多重身份,背后却有着共同点——追求正义和真相的渴望。

“记者不仅仅是据实拍摄记录眼前的东西,还要有一种判断、选择,还要有一种表面真实和事实真实的认知。”“格局包括几个,比如你的眼光,你的思维,你的视野,如果你有更宽广更高远的格局,那么你就不会局限于眼前的蝇营狗苟的东西。”吕宁思说。

(以下为访谈实录)

军人出身,是记者也是出色的译者

旁白:吕思宁出身于军队,在那时,军人的职业象征着一种荣耀,也寄托着一种向往。追及关键时刻,燃烧战斗的渴望,在为正义和真理而征战的路上,记者和军人的身份使命之间,本就有着种种天然的相同性。除此以外,他广为人知的另一身份是翻译家,曾主修俄罗斯文学的他,三十年前就在众多出色的文学作品中,发现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阿列克谢耶维奇的笔下所蕴含的潜力。

主持人吕思墨:您有一个身份标签其实很突出,您曾经是军人是吗,当时经历是怎样的呢,是否可以分享一下?

吕宁思:在我这个年纪呢,有军人背景的不少,特别是在凤凰卫视这样的集团里面,同事并不少。我想军人的背景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特征,这个特征是六七十年代,军人职业是有荣耀而为大家向往的。准备打仗是当时全国的一个主要关注课题一样,在这样的情况下,当兵就显得合理了。那个时候我们的年龄也比较小,十六七岁,也有各种好奇,但是特别是我们这个时代,学习解放军,学习雷锋,为人民服务,是在青少年中比较理想化的思维。

主持人吕思墨:据我了解,您当时儿时的一个梦想还是当记者是吗?

吕宁思:对的,有时候人最本能的梦想,可能是某一个视觉或听觉刺激起来的,同时与兴趣结合。我们当时中国是一个较为封闭的国度,在那种情形下,了解世界,走向世界,当时是我的一个想达到的理想,但那时确实是一个遥远的理想。但有时候,这种本能是命中注定的吧。

主持人吕思墨:那么据我所知,您的身份不止军人、记者,您还是非常优秀的译者,您翻译了很多优秀的俄罗斯作品,包括在201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

吕宁思:对,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我和她2016年的时候,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做过会见,从俄罗斯十月革命之后苏联有两代作家,一代是像写《青年近卫军》的法捷耶夫一批人,还有一批人就是阿列克谢耶维奇这批新生代作家,当时他们是70年代崛起的,80年代走红的,这批作家恰恰是军事文学作家,大家就在研究俄罗斯和苏联军事文学,因为他们的军事文学作家突破了过去对军事文学的那种完全正面、偶像式的描写,他们写出人性,写出人的胆怯,写出人的宗教意识,写出了他们在战场上的各方面复杂的情感,这个作家,就是属于那样一代的作家。但她又是比较年轻的作家,当时是中国图书公司作为内部书籍定期的从俄罗斯进货,我是和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的人是朋友,我们可以内部看这些书,看她的作品,这也算是一个因缘际会吧。

主持人吕思墨:所以您当时也没想到您所翻译的这位作者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吕宁思:完全没想到。所以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巧合,因缘际会,可是这个阿列克谢耶维奇在2015年以前不断地被提,并且已经提了三届了。从12、13、14好像就提,至少三届,她就像村上春树一样,她提了好多届,一直没选上,2015年她居然就选上了,然后我也就趁此出了点小名,后来马上中信出版公司就约我,翻译她的《二手时间》,然后就突击翻译,出版之后销量非常好。

主持人吕思墨:您刚才也说到她的文学作品主要以纪实文学为主,然后我稍微翻阅了一下,很多口述和口语化表达,您是喜欢这种风格吗?

吕宁思:准确说我喜欢虚构小说,因为虚构小说可以任意去用第几人称或者去探索一些现实中不一定存在的事物,而纪实文学是必须在现实生活发生的,必须是口述的,主人公必须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但这样一种文学,立体性、全景性、采访式的文学的特点就是它可信度高,所有人的故事,采访100个人可能选取50个人,而这种精选种体现的是作者的功力。阿列克谢耶维奇她的精彩地方在于,她不隐瞒所有的被采访的内容,甚至她采访的对象都说我这个说的是不是不合适了,太真实了。她文学体现的人性太袒露了,坦率到可怕的程度,但她说不要紧。她就是以这种勇气把俄罗斯这个民族,长期在西方看来是一个铁幕后的这样一个民族的真正人性,揭露出来,所以在西方非常受欢迎。

自媒体时代下,要相信专业记者的判断

旁白: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相对自由的买卖关系,似乎把控着信息的流向,更多的互联网内容在没有甄别和挑选的情况下走入人们的视野,在自媒体盛行,传统媒体影响力减弱的情况下,如何拉近受众与真相的距离,延续主流媒体核心竞争力,作为中国媒体元老人物的他,对此也有着自己的顾虑和思考。

主持人吕思墨:您曾经提到过,有多少人想当记者,就有多少种当记者的方式。那么现在自媒体盛行,大家都喜欢用手机来拍摄一些短视频或分享自己的个人生活,他们有无数种方式来实现自己作为生活里的记者。

吕宁思:对,想当记者是很多年轻人的追求,但是有一个误区,就是记者是很容易当的。特别是自媒体盛行下,每个人都认为他的镜头只要放在网上,就是记者了,很多网红对着镜头可以任意去说话和表达,可贵的是他们都是第一线的、真实的、不加修饰的。但另一方面,记者不仅仅是据实拍摄记录眼前的东西,还要有一种判断、选择,还要有一种表面真实和事实真实的认知。

人是复杂的动物,有时候说话是表里不一的,有时候情绪会盖过理性,但最主要的是,我们的世界是丰富的世界。但是所有的网络媒体个人呢,都不可能真正全面反映这个世界的本质,特别是在后真相时代,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喜好提前定位,这种情况下,人好像是非常自由的,我看到什么就报道什么,其实你在看到的时候、选择报的时候,已经把自己的喜好、定位加入进去了,你反映的势必是你想反映的,而不是事物真正的全面。

现在我们看到的东西很多是真实的,但未必是理性的真实,可能是自然的真实,特别是自然的真实里面会有片面,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我认为即使是专业的记者,也很难摆脱掉这种局限性。有他视野的局限性,你永远看不到自己脑后是什么,必须转过身来,我如果不转过身来是看不到的。我并不认为我们现在到达了这种全民媒体化的时候,可以全民做记者,记者是一个很专业的,同时也是非常不简单的一个概念,我们做了一辈子记者,我们也在探讨自己,就好像当有人在杀人的时候你是阻止杀人还是记录现场,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主持人吕思墨:有哪些凤凰卫视的核心竞争力或者品牌影响力能够在之后的道路上能继续延续下去?

吕宁思: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呢,一个就是能够如实、同步地反映现场,在一个事件发生时同步的直播所有媒体都在追求,凤凰卫视一方面可以在全球发挥优势,同时我们会尽可能告诉我们自己,我们要尽量客观、公正地反映发生了什么,我们尽可能让我们自己不带前提和偏见。当然我前面也说过,对于任何一个记者、媒体机构,他都不可能做到绝对客观全面,其实就算你认为已经客观全面,可能不同人的观点不一样也会用他的立场批判你,可能不是,只能尽量做到,这是我们的一个优势。第二呢,我们的视野,我们在认知方面,能够从更多角度去看问题,或者更多换位思考给大家提供参考和选择,这是第二个优势。第三个优势是我们的技术方面,我们在世界各地都有我们自己经过遴选产生的记者或特约记者,他们一方面有自由度,另一方面也有在我们凤凰电视中枢机构,咨询台总编室,我们来把握一种需要达到的标准,所以我们既不是管的很死,又不是没有个人自由,我们尽可能做到一种这样的客观。

主持人吕思墨:最后一个问题想请教您,我们节目名字叫做《格局》,问一下您对这二字如何理解呢?

吕宁思:格局,相当之有高度的概念。格局包括几个,比如你的眼光,你的思维,你的视野,如果你有更宽广更高远的格局,那么你就不会局限于眼前的蝇营狗苟的东西。那么对于人生来讲呢,我觉得我们应该多讲格局,一个人大学毕业了,有一个理想很好,但格局是一个执行面上的东西,就是我必须给自己设计一个方案,设计一个路线,格局其实就是一个像版图一样的东西。在这个版图上,有些事情是我希望达到的,一些事情是我放在那里需要我按照这个标准来实现我的人生的,所以格局是应该经常说的词。

旁白:如果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首诗,那么如何让生命传播真实坦率的心声呢?如果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面镜,那么如何让生命映照人类的历史进程呢?当了解世界成为本能,当探寻真相变成渴望,当曾经的新闻理想走进现实,无论世事如何变迁,他一直在历史的浪潮中坚守着自我的信念,在打磨人生版图的过程中,塑造新的格局。

(实录全文完)

《格局》是凤凰网国际智库“与世界对话”全新推出的国际化高端访谈节目。节目于莫斯科中国论坛专访陈铭、吕思宁、弗拉基米尔·卢金、周立群、蒋方舟、约翰·霍华德、王晰宁、安德鲁·罗伯、约翰·洛德、周岚、斐思迪、王芃这12位来自政商学界、文艺时尚界、青年创业圈的杰出精英。倾听他们的国际视野、行业观察、个人格局,就是与时代交流,与世界对话。登陆凤凰新闻客户端,2019年11月起,每周二重磅播出。

[责任编辑:于新陆 PN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