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精英对话系列(上):

洪秀柱访大陆,两岸僵局是否仍难突破?

10月31日,中国国民党主席洪秀柱访问大陆,并开启万众瞩目的“习洪会”。本期《战略家》将关注台海问题,邀请大陆、台湾学者深度解析自民进党上台之后的两岸关系,探索两岸何以僵局突破与互信重构。
洪秀柱拜谒中山陵

【编者按】

10月30日,中国国民党主席洪秀柱所率的大陆访问团抵达南京,开启她出任后的首次大陆之行。10月30日-11月3日,近5天的时间里,洪秀柱一行将在南京、北京两地访问,并将与习近平总书记举行首次“习洪会”。专家分析称,洪秀柱此行将触碰最敏感政治议题。

洪秀柱表示,此次两岸和平发展论坛以民间精英交流为主,希望两岸关系不要因为蔡英文当局上台而停滞,因为两岸人民之间仍有很多交流事务,必须有人关心与连结。 据《联合报》报道,民进党“立法院”党团周一呼吁洪秀柱,不得与大陆方面签署任何协议,“不要踩国家法律的红线,也不要踩人民容忍的红线”,否则回台后,就依法处理。

自今年5月民进党上台执政后,由于蔡英文当局在承认“九二共识”等核心议题上持模糊立场,给两岸关系发展投下阴影。两岸关系的僵局该如何打破,两岸之间的互信如何重构?两岸的未来走向何处?这是政府、学者、媒体等各界人士都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

日前,由凤凰网、凤凰国际智库、《旺报》共同举办的“2016两岸精英对话:僵局突围与互信重构”在京举行。海协会副会长孙亚夫、中国文化大学教授兼董事焦仁和、凤凰网总编辑邹明、中国时报兼旺报总主笔戎抚天、旺报社长黄清龙、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所长黄嘉树等参加会议。与会专家分析了民进党上台之后两岸关系的僵局如何形成,对两岸之间经济合作进行梳理和思考。

“两岸精英论坛”现场

两岸专家们的观点碰撞,为两岸关系的深层次理解提供了独特视角。凤凰网特此刊出“两岸精英对话”系列文章,为探求突破两岸关系僵局、两岸的连结与合作提供有益思考。本期,《战略家》刊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王逸舟,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副教授郑振清和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涉台事务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郭拥军的观点集萃。

王逸舟:两岸误判或导致僵局难破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王逸舟认为,两岸双方的误判或导致僵局难以突破。他表示,对于中国大陆而言,在新一代领导人的全球格局中,对两岸关系出现的麻烦和冲击力有充分的准备和应对手段,情形与胡锦涛时期、江泽民时期很不同。对比20年前,如果台海出现交火,不管是大战、中战、小战,对中国来说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对大陆整个改革开放事业或许会产生颠覆性的影响。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王逸舟

他分析说,如今中国精英在全球展望和战略布局时要从容得多,所关注的重点、遇到的挑战完全不同以往,因为人们更多关心中国的全球利益和全局稳定。也因此实际降低了“两岸僵局”给圈内人带来的担心。最近几年,中国所面临的东海、南海问题,韩国部署“萨德”和朝鲜核实验带来的战略威胁,以及中亚、西亚地区随著美国从阿富汗撤退对中国西进战略所带来的麻烦,都远远超出两岸关系的严重性和优先性。

他表示,两岸问题在短期是无解的。“两岸关系的僵局无法突破,各说各话,双方煞费苦心、苦口婆心,无非是既想说服对方、又想坚持自己的原则”,他说,“叫它‘冷和平’也好,‘低红利’、‘慢刹车’也好,这个过程不完全在于两岸关系的智库、学人包括媒体的努力,很大程度上它是结构性的问题,与中国未来一段时期、全球掘起的大格局中,中国将要面对的机遇或挑战有关,其结果及影响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他以中美关系的结构性影响为例分析,“从短中期来看,中美关系有望保持‘和而不同、斗而不破’格局。尽管中美在局部如南海、东海有战略矛盾,但中美关系会继续保持大方向上的战略协调,在这种局面下,两岸关系也不会出现根本性对抗”,他说。

而从中长期来看,中美关系的矛盾会上升,特别是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的经济体以及继续增加的军费开支,对美国的亚太传统霸权以及全球利益构成某种冲突时,当中国决策层重新思考统一日程表及大国关系性质时,美国与中国的关系也许出现麻烦主导的局面,那时,中美关系性质可能改变,它将对两岸关系产生完全不同于今天的影响。

此外,他认为,大陆方面也许高估了经济惩罚措施对台独和台湾民众的影响,而台湾方面则高估了美国提供安全保障的承诺与能力。这两个错误估量之间的复杂作用,导致双方很难对现有僵局做出大的突破。

他表示,归根结底,两岸关系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大陆自身的掘起,一个是中国与美国的关系。因此,中国大陆方面现在对两岸关系、对中美关系都比较有自信,也不会着急。反过来说,如果国际事态中出现大危态、大事变,两岸关系就不好说。中短期来看,在当前态势下,关键是如何趋利而避害,减少摩擦,增加信任。

郑振清:台湾新世代对大陆认同会上升

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副教授郑振清从3个层面分析了两岸交流的效果——一是双方印象的变化,即大陆民众对台湾的印象有无变化,台湾民众对大陆的印象有无变化;二是国家认同的变化;三是制度之争,两岸制度争论的变化。

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副教授郑振清

他表示,将两岸交流的效果放在更大框架中来看,可以发现两岸的政治交流从暗到明。从30年前台湾开放老兵返乡探亲至今,两岸交流有一个政治与功能的基本二维框架。蒋经国时代,两岸官方和民间的共同认同是一个中国,随后,台湾在1990年代爆发了国族认同的争论,使两岸官方认识到有必要达成某种意义上的共识。“九二共识”被提出以后,成为两岸交流的重要政治基础。两岸的政治交流从暗到明,一直在调整。

他评论说,两岸交流的功能层面发生了不小的变化。“马英九时代”之前主要是经济功能,经济是带动社会发展的发动机。“马时代”开始,两岸交流的功能从经济开始外溢,扩展到社会、文教、政党,甚至有了“两岸和平论坛”和“习马会”,两岸功能交流从经济到社会、文教、最后扩展到政治层面。在蔡英文时代,缺少了“九二共识”这个政治基础,两岸交流功能出现了倒退。现在陆客观光规模萎缩,陆生赴台交流也处于停滞状态。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两岸交流的功能有一个内化的趋势。过去,“马时代”的两岸交流功能是不断扩展的,如今,“蔡英文时代”没有扩展,反而倒退了。参与两岸交流的人群包括新世代年轻人、台商、家属对大陆的认知出现了新的变化。最近,《联合报》有一项民调,台湾民众对大陆民众的好感度上升到44%,创下近年来新高。台湾民众对大陆政府的负面印象下降了4%。从印象角度来看,“马英九时代”8年的交流功能外溢确实产生了积极影响。

第二个变化在于国家认同方面。他以台湾研究生在大陆各个高校做的调查为例,发现台湾学生和青年如果能够适应大陆的社会、文化和职业的话,有助于提升他们对大陆制度的认同。这个适应包括三个层面:文化适应、社会适应、职业适应。这3方面适应得好,台湾新世代对大陆的制度认同和国家认同就会有明显增强。

第三个变化是制度之争。他指出,有学者提出台湾民众可以建立双重认同,既认同“中华民国”又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他表示,这一认同是既认同是“中国人”也是“台湾人”,这个应该上升到国家建构层面。经过这8年的交流,两岸制度之争已经出现了明显变化。

他援引去年在两岸所做的社会调查结果(台湾约1600个样本,大陆约4000多个样本),调查发现,台湾民众对自身民主制度的好感度在下滑,而是更注重公共政策是否治理有效。

他分析说,表面上,台湾民主的选举程度比较高,但老百姓对民主的效果的认知更为重要。大陆由于政府治理比较好,公共政策推行比较顺利,所以大陆民众对自身民主效果的认知超过对台湾选举民主效果的评价。”

“两岸民众对民主的看法此起彼伏,大陆民众说我们民主程度提高了,台湾民众说他们民主的效果下降了。”他说,“可以看出,经过多年的交流,两岸民众对于治理效果、政府绩效、公共政策的执行非常重视,这是超越过去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民主与非民主等二分思维的新突破,治理效果可以超越过去民主至上的观念。”

他总结说,从政治和功能的视角看待两岸交流的效果,马英九执政8年来,两岸官方共同努力取得了明显效果。但这个效果到了蔡英文时期由于政治互信缺乏而流失。“从短期来看,民进党上台短期内会影响交流效果,但长期来看,台湾新世代对大陆正面的认识会增加,以及对大陆的适应和认同是必然的发展趋势,这是不以民进党当局的政策为转移的,所以我对两岸交流的未来有信心。”郑振清说。

郭拥军:美国不应纵容蔡英文政府

两岸如何建构互信、突破僵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涉台事务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郭拥军表示,这主要靠大陆、台湾双方共同的努力,但外部因素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其中,美国因素尤为重要。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涉台事务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郭拥军

他分析说,纵观两岸关系几十年历史,美国因素始终挥之不去,在不同阶段有不同表现形式,在有的节点还起到至为关键的作用。民进党重返政权使两岸关系发生转变,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採取的政策、扮演的角色、发挥的作用格外值得关注。

目前来看,美国对台湾问题的重视程度正在上升。国民党执政期间,大陆和台湾之间有较深政治互信,两岸关系和平稳定,经济关系走向制度化。但就政治关系、和平协议以及统一问题的协商方面仍然裹足不前。奥巴马政府对两岸关系的这种状态较为满意,认为符合美国自身利益,在台湾问题上也较为“静默”。

他表示,习近平主席和奥巴马的多次会晤中,台湾问题一般都不是重点议题。但是在民进党重返执政后,两岸关系固有的政治基础不复存在,两岸关系重新陷入僵局,乃至潜伏着危机。7月发生的台湾导弹向大陆方向“误射”事件就是一个突出表现。“这种情况下,美国对台湾问题的重视程度上升,担心两岸关系走向恶化而引发危机、使亚太地区不再稳定、冲击美国自身利益”,他说,“正因如此,美国官方反复强调台海地区和平稳定关乎其国家利益。未来,如果两岸僵局持续下去,美国对台海局势的关注程度也会日益上升。”

郭拥军分析说,两岸关系陷入僵局的直接原因不是大陆方面发生政策变化,而在于台湾方面民进党上台、否定其前任对“九二共识”的认同。因此,美国的关注重点首先还是蔡英文当局的政策走向。美国认为,尽管蔡英文提出的一系列说法比2012年选举时提出的“台湾共识”有明显进步,但对其处理两岸关系的能力仍深存不信任和疑虑。

蔡英文在美国战略国际研究中心首次提出“中华民国现行宪政体制”时,美国战略界人士当场诘问这一概念的具体意涵为何。蔡英文胜选后,美国官方发出的简短祝贺声明,不忘指名道姓肯定马英九任内对美台关系、两岸关系的贡献,显然是在侧面告诫蔡英文应“马规蔡随”。五角大楼在蔡英文就职前夕公布年度中国军力报告,其中涉台的部分在时隔多年后重新出现“不支持台独”的表述,也就是说给即将上台而仍未放弃“台独”党纲的民进党。

郭拥军评论说,蔡英文当局不承认“九二共识”、破坏两岸关系基石,是对现状的片面改变。美国尽管长期声称“反对任何一方片面改变现状”并将此作为基本政策,但却对蔡英文当局的这种行为袖手旁观。在如何突破僵局的问题上,美国更是支持民进党当局的立场。蔡英文虚情假意地表示要和大陆坐下来、进行协商谈判。她所要求的是放弃“一个中国”原则、不设任何前提的所谓协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任何政治协商都必须有一定前提,才能顺利进行、取得成果。否则即使坐下来了,也会一开始就在基本问题上争执不下、最后不欢而散,对解决问题、打破僵局毫无帮助。”他说,“但是美国以‘局外人’身份,‘超脱’地主张两岸不设前提开展对话,甚至要求大陆调整政策、以展现所谓‘灵活’、‘弹性’。这种态度是对民进党当局的纵容,也是对大陆政治决心和基本原则的有意忽视。”

二维码

凤凰国际智库出品

扫描二维码

关注凤凰国际智库

往期回顾

>>第01期:唐世平:国际社会是否应该就“全民公决”先进行表决?

>>第02期:冯玉军:国际能源战略格局加速盘整,中国应该如何作为?

>>第03期:欧盟“外长”索拉纳解读:失却一肱的欧盟注定走向衰败?

>>第04期:冯玉军:东亚安全——中美日俄角色的历史性考察

>>第05期:专访巴里·布赞(上)——寻求假想敌,美国鹰派渴望中国崛起

>>第06期:徐秀军:机制创新让G20不再是个“清谈馆”

>>第07期:专访袁鹏:究竟谁会在G20峰会上“为难中国”?

>>第08期:李巍:克服新难题,世界还需“中国方案”

>>第09期:专访袁鹏:中国赋予全球治理新内涵

>>第10期:专访何茂春:G20为解决全球经贸问题提升互信氛围

>>第11期:梁锦松:人民币国际化是惠及香港还是祸及香港?

首页 | 凤凰网触屏版 | 凤凰卫视 | 凤凰广播

Copyright © 2014 Phoenix New Media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