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精英对话系列(下):

“习洪会”后 新形势下两岸如何互信重构?

10月31日,中国国民党主席洪秀柱访问大陆,并开启万众瞩目的“习洪会”。本期《战略家》将关注台海问题,邀请大陆、台湾学者深度解析自民进党上台之后的两岸关系,探索两岸何以僵局突破与互信重构。
“习洪会”

【编者按】

10月30日-11月3日,中国国民党主席洪秀柱所率的大陆访问团抵达南京,开启她出任后的首次大陆之行。10月30日-11月3日,近5天的时间里,洪秀柱一行将在南京、北京两地访问,并将与习近平总书记举行首次“习洪会”。专家分析称,洪秀柱此行将触碰最敏感政治议题。

11月1日下午4时,“习洪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福建厅登场。据台媒报道,“洪笑容满面向习走来,双方握手约20秒”,在进行了各自6分钟的公开谈话后,即进入闭门会议。台媒称,“习洪会”再次确认了“九二共识”。

洪秀柱“先提出‘九二共识’”,而习近平“也两度提到‘九二共识’,三度提出反‘台独’立场”。习近平呼吁国共“勇于担当”,洪秀柱则承诺将“积极展现本党在两岸的正能量”。值得注意的是,在阐述“九二共识”时,洪秀柱加了句“求一中原则之同,存一中涵义之异”。

自今年5月民进党上台执政后,由于蔡英文当局在承认“九二共识”等核心议题上持模糊立场,给两岸关系发展投下阴影。两岸关系的僵局该如何打破,两岸之间的互信如何重构?两岸的未来走向何处?这是政府、学者、媒体等各界人士都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

日前,由凤凰网、凤凰国际智库、《旺报》共同举办的“2016两岸精英对话:僵局突围与互信重构”在京举行。海协会副会长孙亚夫、中国文化大学教授兼董事焦仁和、凤凰网总编辑邹明、中国时报兼旺报总主笔戎抚天、旺报社长黄清龙、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所长黄嘉树等参加会议。与会专家分析了民进党上台之后两岸关系的僵局如何形成,对两岸之间经济合作进行梳理和思考。

“两岸精英论坛”现场

两岸专家们的观点碰撞,为两岸关系的深层次理解提供了独特视角。凤凰网特此刊出“两岸精英对话”系列文章,为探求突破两岸关系僵局、两岸的连结与合作提供有益思考。本期,《战略家》刊出《旺报》社长黄清龙、台湾艺术大学广电系教授赖祥蔚、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陈蔚芳的观点集萃。

黄清龙: 台湾分离力量为何崛起?

《旺报》社长黄清龙表示,若以“大棒加胡萝卜”做比喻,2000年以前,因大陆国力有限,对台湾的政治走向影响不大,基本上处于“胡萝卜不甜﹑棒子不硬”的局面。2003年,大陆制定《反分裂国家法》,将台独和战争划上了等号,使台独在岛内不再具有道德制高点,也促使美国必须在一定程度上约制台独行为。自此,大陆对台湾的政治走势有了影响的施力点。

《旺报》社长黄清龙

2005年,“胡连会”发表的五项共同愿景,开启了2008年后两岸交流的黄金年代,两岸更加紧密的经贸关系,使得大陆有机会把经济整合转化成为对台湾的政治影响。但2014年3月台湾爆发 “反服贸”事件,原本平顺的两岸关系出现曲折,今年5月,蔡英文上任后,迄今仍不愿正面承认“九二共识”,两岸沟通管道宣告中断。问题是:为什么大陆使用和平互利的方法推动两岸交流,反而导致了台湾分离力量的崛起?

他从经济层面分析说,2008年两岸进入大交流之后,大陆一直在努力通过强化经济贸易,让台湾共享大陆经济发展的红利。但实施的结果是大部分经济利益,被台湾大资本家和大企业拿走,平民百姓并没有得到多少好处,一些人甚至成为牺牲品。很多台湾年轻人于是迁怒于大陆,很自然地对大陆产生排斥感,进而影响到他们的中国认同。

赖祥蔚:两岸政治解方——尊重“各自表述”

台湾艺术大学广电系教授赖祥蔚表示,两岸交流降温至今转眼将近半年,似乎已经成了当前的一大困境。他认为,这一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对“九二共识”理解的不同,这个困境说难解,确实很难解;要找解决方案,其实也很容易。

他分析说,“九二共识”当然是一个政治性的产物,所谓的“一中各表”,意思就是两岸都有这样的共识:双方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但是到底什么是中国,则各有坚持,彼此没有共识。

台湾艺术大学广电系教授赖祥蔚

“政治是折衷的艺术,两岸交流尤其必须折衷。只要愿意相互让步,解决方案就存在于‘各自表述’的尊重之中”,他说,“譬诸情侣,当双方各不让步,再小的歧见也难以化解,只会越吵越凶,终究分手。孟子曾说:‘惟仁者能以大事小,惟智者能以小事大’,这句话值得再三深思。”

陈蔚芳:全球治理共识从两岸开始

来自台湾的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陈蔚芳表示,中国在今年九月杭州召开的G20峰会中,将全球治理作为峰会核心主题,被视为中国争取话语权与国际空间的另一次展现。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陈蔚芳

而中国对于全球治理的承诺是否能有助于减少外界对于中国崛起的疑虑和敌意?她分析说,随着自身政治与经济地位的上升,一方面中国已经不能满足于“被治理”的角色,另一方面,国际社会对于中国的大国责任也有更多要求。

然而,在弘扬全球治理理念的同时,更深刻的问题是——中国对于新的国际秩序或世界格局将提出怎样的蓝图?在这些外交政策的背后,反映的是什么样的世界观与秩序观?

“国际社会对于中国崛起的疑虑和不信任,并未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而有所缓解”,她说,“换言之,尽管中国提出‘共商、共享与共建’国际新秩序,希望获得更多的共鸣,但是许多国家对于所谓的‘中国元素’仍然抱持疑虑,自然对于中国大陆所提出的合作倡议或新秩序观有所保留。”

她表示,台湾对于大陆近年的快速发展体会最深,受到的影响也最大。两岸交流日益密切,但在面对中国大陆这个庞大的就业与投资市场时,有人想要抓住发展机会,也有人担忧中国大陆的“政治企图”而裹足不前,甚至选择逃避。这一分歧不但分化台湾了社会的团结,也使两岸关系变得更为紧张。换言之,两岸政治定位的僵局若无法化解,很难发展出互信基础,更遑论深化合作。

大国若只是仰赖物质力量来追求其国际地位,自然容易引起猜疑与恐惧。因此,中国若要成为一个受到他国信赖的大国,成为他国放心交往与合作的对象,有必要重新整理中华文化的世界观、秩序观与价值观,补充西方价值体系在全球治理上的不足。她认为,这不是一场与美国或西方国家的“人心之争”,应该看作是全球治理与国际合作的新起点,并且,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扮演至关重要的地位。

她总结说,全球治理正处于变革的时期,中国若要取得国际信任,离不开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台湾也不应在全球治理的议程与机制中缺席。“厘清政治现实,处理政治分歧,并追求两岸关系的‘和与合’,是建立中华文明世界观、秩序观与价值观的基础,也是改革全球治理内涵、结构与机制的关键,这是两岸共同的课题,任重而道远。”陈蔚芳说。

二维码

凤凰国际智库出品

扫描二维码

关注凤凰国际智库

往期回顾

>>第01期:唐世平:国际社会是否应该就“全民公决”先进行表决?

>>第02期:冯玉军:国际能源战略格局加速盘整,中国应该如何作为?

>>第03期:欧盟“外长”索拉纳解读:失却一肱的欧盟注定走向衰败?

>>第04期:冯玉军:东亚安全——中美日俄角色的历史性考察

>>第05期:专访巴里·布赞(上)——寻求假想敌,美国鹰派渴望中国崛起

>>第06期:徐秀军:机制创新让G20不再是个“清谈馆”

>>第07期:专访袁鹏:究竟谁会在G20峰会上“为难中国”?

>>第08期:李巍:克服新难题,世界还需“中国方案”

>>第09期:专访袁鹏:中国赋予全球治理新内涵

>>第10期:专访何茂春:G20为解决全球经贸问题提升互信氛围

>>第11期:梁锦松:人民币国际化是惠及香港还是祸及香港?

>>第12期:两岸精英对话系列(上):洪秀柱访大陆,两岸僵局是否仍难突破?

首页 | 凤凰网触屏版 | 凤凰卫视 | 凤凰广播

Copyright © 2014 Phoenix New Media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