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莫迪的“打卫星”大消息:军事目的有限,政治目的突出

2019年03月29日 10:41:14
来源:上观新闻  

文章来源:上观新闻;作者:廖勤

继印巴空战后,印度近日又给世界“送来”一个大新闻。总理莫迪在27日做出重大宣布:印度成功试射反卫星导弹,击落一颗近地轨道卫星,成为继美俄中之后第四个有能力“打卫星”的国家,跻身“太空强国”行列。他还连续发推为这一壮举“助威”。但也有人质疑莫迪特意在大选之前发布这条“重磅消息”,只不过是一场“政治秀”,真正目的是想为疲软的选情“助力”,政治意味大于军事意味。

技术“含金量”多高?

对于这次反卫星导弹测试,莫迪没有透露太多细节,关键信息或许只有四条:被摧毁的卫星是一颗低轨道卫星,距地面300公里;从导弹发射到击中目前,仅花了3分钟;整个项目印度全程独立完成;试验代号“沙克提任务”(又称“力量计划”)。

至于何时进行试验、击落哪种类型的卫星、发射什么型号的导弹,莫迪一字未提。

然而,这并不影响消息本身产生的“核爆”效果。

“这次反卫星武器试验的重要性不亚于印度第一次核爆。”在线防务杂志《德里防务评论》主编索拉夫·杰哈说。

“沙克提任务”这一名称也透露出印度对这次试验的高度重视。从历史来看,印度经常以“沙克提”为重大行动命名,1988年第一次核武试验被称为“沙克提行动”。

那么,印度这次“打卫星”的技术含量有多高?意义之大是否如其所形容的等同于“核爆”的当量?

在解答这些疑问前,先来了解下什么是反卫星导弹,以及人类打卫星的简史。

路透社报道,反卫星武器可以攻击敌方卫星,使其“失明”或中断通信,同时为拦截弹道导弹奠定技术基础。在军事上,摧毁敌方卫星被认为是一种先进能力,因为卫星在战争中可以提供至关重要的情报和通信。反卫星导弹是反卫星武器的一种。

美国在1959年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反卫星测试,当时卫星本身也是新事物,很罕见。在首次测试中,美方是用一架轰炸机发射了一枚可携带核弹头的弹道导弹去打卫星。不过,试验有点“小赖皮”,因为发射导弹时,这架轰炸机与目标卫星的距离足够近,以确保能成功摧毁目标。

那时,正值美苏冷战时期,双方展开激烈的军备竞赛,尤其在太空领域“你追我赶”。苏联大约也在同一时期进行了类似试验。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苏联测试了一种反卫星武器,这种武器可以在轨道上发射,接近敌方卫星后用爆炸装填物摧毁目标。

1985年,美国又进行反卫星测试。这次是从一架F-15战机上发射ASM-135反卫星导弹,击落一枚在距地500公里轨道上的美国军用卫星。

此后20多年,世界再无反卫星测试。直至2007年,中国进入反卫星领域,摧毁了一颗高极地轨道的旧气象卫星。外界认为这是自美国1985年试验以来首次成功的反卫星试验。

现在,印度也宣称加入“反卫星俱乐部”成为“玩家”。对此,中国军事文化研究会网络研究中心主任杜文龙解读道,反卫技术对印度来说或许是一大进步,但在大国里不算高端技术。一,美俄中公开报道的反卫星轨道高度要远远高于300公里。二,印度虽然具备打低轨卫星的能力,但未必能打中高轨卫星。目前距地500公里以下的轨道卫星并不多。最新成就只是显示印度的技术方向,但实战能力相对有限。三,其他国家反卫已经几十年,印度才刚刚做到,时间已滞后。四,低轨反卫并不稀奇,全球具备这样能力的国家有一二十个。“所以,从大国间战略能力分析,这个进步微不足道。”

至于被莫迪“秘而不宣”的卫星和导弹,专家分析,这颗目标卫星比国际空间站的轨道还低,或者是一颗报废的卫星,或者是为反卫星试验专门发射的靶星。“打卫星”的导弹可能是印度正在研制的某种反导武器,“但由于印度导弹型号不固定,之前也从未公开过,可能是与‘大地’系列导弹配合的另一种高空反导武器。”杜文龙说。

太空实力虚实如何?

自1975年发射第一颗卫星以来,印度一直在稳步推进太空计划。

1984年,印度参与俄罗斯的载人航天任务;2008年发射月球探测器;2013年发射火星探测器。2017年2月15日,印度以一枚火箭发射104颗人造卫星,创下“一箭多星”新纪录。去年12月,印度向太空发射了一颗该国历史上最重、最先进的通信卫星。今年1月,印度首次使用火箭第四级部署把卫星送入轨道(目前许多火箭只有三级,四级火箭较少,因为多一级意味着火箭在组装、发射等方面会更复杂),如今又实现“导弹打卫星”。

从发卫星到打卫星,印度的太空技术似乎又跃升了一个段位。然而,由于印度被戏称“摔飞机大国”,近日印巴空战中印度号称击落巴方F-16战机的说法又疑点重重,印度的太空航天实力虚实如何,外界多有议论。

对此,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问题专家胡仕胜认为,应该客观看待印度的太空航天技术发展。从月球探测器到火星探测器,从一箭多星到“烈火”洲际弹道导弹,反卫技术也是印度多年科技进步、技术积累到一定阶段的成果,也是印度发展非对称性战略力量的表现。

杜文龙表示,印度近年来航天能力发展很快,发射卫星能力也在大步前进。但关键不在于一箭几星,因为一箭多星技术并不难,上世纪80年代就能实现一箭三星,而一箭三星与一箭多星的原理是一样的。真正的难点在于能否控制射出去的卫星。“一种是只管把卫星往太空里扔,就像扔土豆一样,至于扔到什么轨道不管,这很容易做到;还有一种是可以进行轨道控制,可以对准目标,这种分导式多弹头技术才是高端技术。”当然,印度航天技术快速发展对其研制洲际弹道导弹会有帮助。

改变亚洲力量平衡?

新德里发布“导弹打卫星”的消息之后,引发全球关注。美方已证实印度测试成功,并表示仍在研究潜在后果。

对印度“打卫星”潜在影响的各种担心已纷纷“冒泡”:比如被摧毁的卫星会产生大量碎片,制造更多太空垃圾。比如印度提升反卫能力后,将引发新一轮太空军备竞赛。在莫迪宣布成功“打卫星”之后,巴基斯坦27日发表声明回应称,巴方支持阻止太空军备竞赛。

再如,由于反卫与反导有“近亲”关系,还有观点认为,印度的反导能力也将得到进一步提升。美国科学家联盟工作人员27日告诉法新社,印度进行的试验不仅关乎该国是否有能力击落卫星,还证明该国拥有高空打击能力,这是防御核导弹时所需要的核心能力。

杜文龙说,反导与反卫属于两个层次。卫星是有规律的目标,“到点就来”,时间、轨迹容易被跟踪;导弹的运行轨迹却很难判断,未必会按预想轨迹飞行。“打卫星”是第一步,基于这个技术再向上延伸,会对提升反导能力有一定帮助。

《纽约时报》还表现出“战略”忧虑。该报认为,印度实现“导弹打卫星”将继续改变亚洲力量平衡。具体表现是:一,加剧太空竞赛。印度一直试图赶上中国卫星发射和太空探测的脚步,反卫成功会让其更有追赶的动力。二,破坏印巴不稳定的力量平衡。印巴激烈的地区竞争会变得更加危险。印度或许能对巴基斯坦的卫星发动先发制人的攻击,动摇两国长期遵循的“相互保证毁灭”的“恐怖平衡”原则,这会使巴基斯坦越发感到紧张。三,可能预示印度核战略的改变。印度承诺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除非受到攻击。但印度若能利用新的反卫技术推进反导系统建设,这就可能改变战略平衡。

杜文龙认为,印度成功“打卫星”说明印度已经加入“反卫俱乐部”,准备在空间武器化,并且具备这种能力。现在,美国有“天军”,俄罗斯有反导,印度有反卫。但是从其技术能力而言,对全球空间作战不会产生太大影响。

早已算准外界反应的莫迪,在宣布消息的同时就送上“定心丸”。他强调,印度一直反对太空军备竞赛,这次行动并没有改变这一点,这并不违反任何条约或法律。反卫星导弹不针对任何国家,而且印度仍然反对在太空使用武器。

印度外交部在一份声明中也表示,此次测试是在低层大气中进行,目的是确保太空中没有碎片,大气中的碎片将“在几周内腐烂并落到地球上”。

更多出于大选考量?

莫迪宣布“打卫星”的时机也引起注意,因为恰好临近印度大选。他选择此时突然扔出这枚“重磅炸弹”,背后的动机和考量耐人寻味。

4月11日,印度五年一次的议会下院选举将拉开序幕。大选分7个时段进程,历时一个多月,最终结果将在5月23日揭晓。

对莫迪来说,这次大选事关重大。不仅是对他五年执政的“大考”,更关系到他的政治生命——能否升级到“莫迪2.0”时代,在总理位子上再坐五年。

基于这一背景,再回头看莫迪“官宣”的种种设计,真是用心十足。

首先,他是以罕见的发表全国电视讲话的方式高调宣布消息。有分析称,全国电视讲话既能增加消息的“重量级”色彩,又能最大范围地“广而告之”,传到印度全国民众的耳中。其次,他在节奏拿捏上显得“精于算计”。

26日晚,莫迪先在推特上“抖包袱”,突然宣布将于次日11时45分至12时“发表全国讲话,发布重磅消息”,号召大家关注电视、广播或社交媒体的相关报道。这个“关子”一卖,外界猜测四起,总理究竟会宣布什么“重要消息”?由于27日是印度对巴基斯坦进行报复性空袭的“满月”之日,上午又有例行内阁安全会议,国家安全、印巴关系成为热门“答案”,甚至还有人担心国家是否发生什么重大灾难。然而,中午12时,莫迪仍未露面,“迟到”约20分钟后,他才现身电视屏幕。舆论认为,如此吊足民众胃口恐怕是想最大限度吸引公众注意,以达到最佳宣传效果,这也是人民党最娴熟的新闻包装手法。

在胡仕胜看来,莫迪此时释放消息,政治意味比军事意味更大,很大程度是出于大选的考量。去年的地方选举结果,让莫迪对连任前景忧心忡忡。由于受到经济拖累,农民、就业问题又没解决,莫迪人气有所掉落,他试图在军事与安全上找到突破口,拉抬选情。此前,印度报复巴基斯坦在国内大大振奋民意,这招让莫迪尝到甜头,宣布“打卫星”也是继续打“安全牌”,“想借此塑造一个对国家安全有担当的强势领导人形象,从而提升民望”。

杜文龙也认为,莫迪此举,军事目的有限,政治目的突出。“印度现在日子不好过,大选当前,经济不振,和巴基斯坦打仗又没打赢。在这种情况下,打一发弹,放个鞭炮,能转移国内注意力,鼓舞民心士气,有助获得好的选情。”

一段时间以来,莫迪的选情确实一路惊险:

地方选举遇挫——在去年举行的5邦地方选举中,莫迪领导的印度人民党丢城失地,人民党的三个票仓大邦都被对手国大党夺去。那次地方选举被视为今年大选的“半决赛”,可能深刻影响大选结果。

反对党加大攻势,争夺民心——国大党领袖拉胡尔·甘地承诺每年为20%的最贫困家庭提供7.2万卢比的最低收入保障,这与莫迪准备给农民发1万亿卢比的红包“分庭抗礼”,让执政党感到不安。

印巴冲突“红利”耗尽——原本这场冲突给莫迪带来重大利好,失业率上升、卢比持续贬值、国债居高不下、农民贫困等棘手问题被暂时搁置,从对外“秀肌肉”中获得的满足感也冲淡了民众对现实民生的不满。谁知好景不长,随着大选越来越近,加上舆论风向难测,选举气氛似乎发生变化,民众对就业、医疗、农业补贴的抱怨又卷土重来。

印度政治评论员谢卡尔·古普塔认为,莫迪此刻宣布印度加入“反卫星俱乐部”透出了他和人民党在大选前夕的某种“绝望情绪”,试图制造一个国家安全方面的“最新头条”来挽救吃紧的选情。

在一些分析人士眼中,这更像一出“政治秀”,甚至有人猜测这是莫迪故意设计的“剧情”。在印度国内,莫迪被称为“狡猾的政治策略师”,他或许早在两年前就制定了计划,在2019年大选之前试射反卫星导弹,然后适时宣布,为自己在大选“比赛”中增加胜算。

因为印度科学家在2012年就宣布有能力击落卫星,莫迪在27日的讲话中也说“之前出于政治考虑没有批准”开发反卫星武器。

那么,莫迪连打“安全牌”会有多大效果?目前尚难判断。但是印度民众的疑虑和不信任似已浮出水面。当莫迪通知大伙要发表电视讲话后,社交媒体上流传这样一个段子:莫迪要上电视,我们应该去地堡还是去自动取款机?

(注:本文所有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均不代表凤凰网国际智库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