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夕法尼亚大学设计学院院长:未来城市发展应超越可持续系统

2019年04月19日 10:15:53
来源:澎湃新闻网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孙语双

“将一个更美好的地球留给子孙后代是最基本的想法,我们还应该拥有更宏大的抱负……建筑设计师的使命远不止建设一个能让社会、生态和经济利益均衡发展的可持续系统,这个系统在保持原有平衡的基础上还应该创造能源和价值。”日前,在中国参加“宾大-中国设计论坛”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设计学院院长、城市研究学者Fritz Steiner教授在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说。

Steiner教授在此次活动中重点阐释了“再生系统”(regenerative system)的建筑和设计理念。他主张,建筑和设计的使命远不止停留在表面功夫上的“好看”,而应该深入考虑它会为人类带来哪些好处,和自然生态系统之间又有怎么样的联系。


纽约城市改造的启发
Steiner以纽约城市改造的案例试图给今天中国的城市设计和规划提供启发。
如同许多老城市,纽约的污水处理系统仍是雨污合流制,同时接收雨水与污水。当大雨来袭时,未经处理的污水就会开始泛滥。位于布鲁克林的郭瓦纳斯运河就曾是这套排水系统的“受害者”,每当降雨量过大时,雨污合流溢流就会直接排入运河,每年的排水量超过110万立方米,是美国受污染最严重的河道之一。
2010年,美国联邦政府环境保护署将其列入超级基金项目,开始进行净化治理。
在此背景下,布鲁克林景观设计和城市设计事务所德兰工作室(DLAND Studio)与当地社区组织、政府机关密切合作,设计了一项名为 “海绵公园”的创新性方案。该方案提出在运河沿线建造一个覆满植被的多功能公园,以减缓、吸收和过滤受污染的地表水,从而减少排入下水道系统的雨水量。不仅如此,该公园还为本地社区提供了所需的开放空间系统,包括狗公园、社区花园、公共展示空间和临时性市集等。海绵公园试点项目于2016年竣工,每年可实现对近200万加仑雨水的管理。
另一个案例则是美国弗莱士河公园(Freshkills Park)。它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垃圾填埋场,但现在正被改造成一个巨大的公园,到21世纪30年代后期建成之时,它的面积将达到中央公园的三倍大。这里曾经是一片沼泽地,也是众多涉禽、蓝蟹、淡水龟和各种各样的开花草本植物的家园。
纽约城市规划者们并非想“复原”弗莱士河公园昔日的绿色风貌,而是因地制宜,在垃圾形成的草地空间上修建起一个全新的生态系统和绵延数英里的多功能步道、野餐场地、表演舞台、皮艇码头和球场。虽然人类的行为曾为它们带来了不可逆转的改变,但在那曾经荒废的空间中,生命和自然仍可找到立足之地。 


中美可切磋探索“未来城市”问题
“我们学院与中国的渊源在上世纪就已埋下种子。” Steiner教授说。
1924年,古建筑学大家梁思成远赴美留学,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宾大在1868年开设建筑课程,1903年法国建筑大师保罗·克瑞(Paul Philippe Cret)的加入使该系扬名海内外。宾大建筑系也是中国第一代建筑师的摇篮,除了梁思成,林徽因、陈植、杨廷宝、范文照等中国现代建筑学的奠基人也都在这所常春藤学府接受最先进的布扎(Beaux-Arts)建筑体系。
据Steiner教授介绍,宾夕法尼亚大学对中国城市的探索也一直延续至今。设计学院的“中国研究计划”发起了一系列研究中国大都市圈城市化的研讨课程。今年开设的中国珠江三角洲新兴大都市圈课程着重探讨什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未来城市,此前的另一课程对京津冀都市圈的交通网络、生态结构、就业机会和文化问题等进行了深入研究。
“中国研究计划”并不局限于纸上谈兵。2015年以来,来自设计学院的景观建筑、建筑、城市与地区规划、历史保护等专业的教师在中国组织了各类展览和研讨会。今年3月,宾大设计学院在北京宾大沃顿中心与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主持召开“宾大-中国设计论坛”,吸引了多所国际著名高校的学者参与交流会。交流会历时两天,分为三个核心主题,分别是城市设计、建筑,以及风景园林。
“在这近百年的风风雨雨间,尽管中美外交关系时好时坏,但在民间和教育层面的交流从未中断。” Steiner说,在对“未来城市”的探索上,中美两国还有许多值得切磋。

(注:本文所有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均不代表凤凰网国际智库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