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建筑师庄子玉:做乡村旅游,更重要的是“植入内容”

2019年05月17日 16:12:11
来源:凤凰国际智库  

张恨水在《五月的北平》中说:“对北平城作个鸟瞰,你就看到北平市房全参差在绿海里。”

傍晚,北京鼓楼7号院里,高大的槐树亭亭如盖,屋檐上方露出暖橘色的晚霞。庄子玉陷在屋顶上一个大大的充气沙发里,下颌微微抬起,瘦削的四肢恣意舒展开来。他一身惬意的黑色着装、融身于黑色沙发和黑色的瓦片屋檐中,和着早春柔和的微风,本就是一幅闲静恬淡的北平春夕图。

庄子玉在鼓楼7号院屋顶

一个人的气质,潜藏在他走过的路和读过的书中。

庄子玉曾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筑与城市设计专业,师从伯纳德·屈米和肯尼思·弗兰普顿。其后在纽约西萨·佩里事务所任建筑师多年,2010年底回国与数位知名德国建筑师创立RSAA事务所中国公司,他是唯一的中国合伙人。

这位清俊的翩翩少年从未停止过他探索的脚步。从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入口及冬园改建到纽约宾夕法尼亚大街15号超级塔;从南京五季金陵酒店到获得Architizer A+大奖的张家港教堂;从带领团队改造北京鼓楼7号院,到连续两年参加爱马仕全球新款发布会。而真正被大众所熟知,是《漂亮的房子》节目中设计的项目——安徽铜陵山居。

铜陵山居©苏圣亮

RSAA/庄子玉工作室团队历时45天,突破场地、施工、建造时间和天气等诸多困难,圆满完成这一具有挑战性的项目,最终呈现出将中国传统建构文化与当代生活方式相结合的空间居所。

一栋房子的改造,带来一个村落的复兴。人们也因建筑记住了铜陵这个地方。在“美好为村——2019芦溪•国际乡村文旅产业大会暨民宿设计大赛”,庄子玉娓娓道来他对乡村建筑的独到见解。他结合自身设计经历,从乡村建筑内容的构建、多样性的拓展、设计的角度等方面畅谈对实现乡村项目设计的认识。

庄子玉在“美好为村——2019芦溪•国际乡村文旅产业大会暨民宿设计大赛”发表主题演讲

“人性”比建筑更重要

谢谢主办方的邀请!今天在这谈乡村,谈社区,介绍世界范围内的经验,我觉得特别有意义,这不仅是一次产业大会,也是一次设计大赛,我就从设计的角度谈一下我对实现乡村项目设计的认识。

今天的议题叫做“从中国形式到中国叙事”。我是一个建筑师,可能很多人觉得建筑师做的事情是看很好的案例和建筑项目。但是我想说,所有从产品角度出发,从内容角度出发所谈的内容,归根结底谈是人的消费习惯、行为和人性。作为一个建筑师,你的爱好是什么,你的真正兴趣点是什么,对我来说比建筑更重要。

有很多同行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做出了成功的设计。我喜欢看韩国小姐选美,大家可以看到,图中其实是20个完全不一样的人,但是长得好像都一样。

2013年的韩国小姐决赛中相似的面孔

这点就提醒我,可以在设计塔楼时从不同地块进行分析,在相似的形态下我们找寻它的不同性和多样性。那么这些启发该如何应用在乡村设计上?

乡村的项目该如何定位其文化属性和内容属性?需要通过对于信息平均态的提取,在一种更平均的逻辑下进行尝试。

二十五个类似塔楼的类型学分析

我们之前有一个教堂项目,结合项目命题,取样了几十个相关体量的案例,然后把其形式结合在一块,最终形成这样一个结果,大家都觉得这是一个教堂。所以在这个命题下,教堂这个形式本身得到了认可。

教堂形态的叠加

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希望回归教堂的本质意义,也就是对于空间和精神上的感受。我们想到,在谈论小孩在母体里的形态,子宫的形态,包括海洋中的洞穴等内容时,其实都是我们和宇宙、和传统记忆进行链接的方式。人对于洞穴的体验感受,形成了这样一个集合体。

腔体的意向叠加

从大体上我们结合了牛顿纪念堂的传统会客方式,因为很多宗教人士在里面找到了一种上帝的回归感。我们觉得在这样的操作下,作为一个无神论者,也能进行类似宗教阶级的操作。

说实话,我们不可能体验到所有的感受,虽然保留了传统的,完全柔性的形式和体验,也把传统和当代的关系结合起来,但这个项目一直没有实现。

将“意义的回归”和“眷村情结”应用在乡村设计

回到乡村建设,我们曾到安徽的一个村子里设计一个项目,这个村子其实并不传统,所以很多人都问我作为一个建筑师,如何回归当地的徽派建筑。我们想到类似结合和采样的方法,采取了跟刚才教堂类似的方式进行叠合。双脊屋面的变化方式,其实跟教堂的切片方式类似,这些叠加的房子每个部分都是不一样的,切片形式和变化方式在设计中得到了体现。

铜陵山居的类型学形态演变过程

这里的非线性屋面抛开了剖面关系,此外整个的工程图解上,每一个屋的形态都是不一样的,在整个界面中,我们实现了在当代中创造传统的屋面感。这里还有非中国传统的曲线形式来对形态进行搭建。刚才谈到整个宗教的路径,其实我学习了葡萄牙的一个海边的小教堂,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的,都可以作为乡村建设的设计灵感来源。

所以,画面中屋脊的形态和韩国小姐脸的变化具有相似性。空间形态上,我们把两边进行了拉伸,把室内和室外进行了挑空,一边拉出一个小幽灵的形态。所以,我们其实在前面创造了一个檐下的空间,类似于当代建筑的对望,在中国传统空间里非常有意义。此外,切出来的平面形成了一个立面,前面做了一个山门。但中国建筑都是园林的组合方式,用两个实体中间架空一个虚拟部分,而虚拟部分其实是真正传统空间的精髓。

这个草图把刚才的空间内容进行了传递,能够看到山崖和虚拟空间的檐下空间,包括中间的中缝部分,以及中国传统建筑少见的弧墙。这里吴老师贡献了一个很重要的元素--墩子,传统的设计里没有这个概念。

立面概念草图

搭建过程非常复杂,我们从山的另一侧搭了一个天桥,最后搭建起来能够看到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整个的横向联系,比如虚拟空间衔接、上层的楼梯、餐厅部分、中厅和卧室。另外还包括铜门,其实铜门的元素也可以作为一个故事线索串连起来整个关系。门和对望形成了中间的场域,体现了中国的空间形式。

©苏圣亮

©苏圣亮

©苏圣亮

通过建筑设计师的一些创造和创意,我们能够生产一些新的形式,丰富建筑的生物图。这是我的老师运用类似手段在法国做的拉维莱特公园,包括大家知道的CCTV,都是类型学的演变过程。

庄子玉研究生导师著名作品:巴黎拉维莱特公园

未来城市,需要回看历史脉络

我们谈到未来城市,需要回看历史脉络。在整个人类发展进程中,我们是低头族,所需要的物种空间变得非常局限,消费的信息全部在手机和设备里。日本传统里有所谓的宅男一族,他们不需要出门,所需要的内容都在手机里。现在有饿了么、淘宝和京东,不需要出门就可以完成我们跟整个社会的交互。

“人类进化史”

做乡村旅游,更重要的是“植入内容”

联合国数据显示,我们在经历一个非常快速的城市化进程。最大的内容我认为在于设计者和运营者,在于背后有没有故事,有没有信息去填充。当代的矛盾,从空间上是因为我们通过手机完成信息的交互,而真正的实体空间和内容空间没有得到内容的填充。

所以,我们做乡村旅游,更重要的是植入内容。大家为什么喜欢北京胡同,是因为街区和尺度非常均衡。但是当人进入大厦,写字楼里面只有办公,没有内容交互和信息的窗口。我们谈北京、上海,会觉得这些城市变得无趣,没有意义,是因为这些传递信息的窗口被屏蔽掉了。所以大家喜欢胡同内容,喜欢乡村,喜欢这些有内容的地方,这是不言而喻的。

那如何在设计手段上去实现这样的方式?这是我们北京办公室的改造项目,刚刚拿了一个意大利的国际大奖。大家看到鼓楼、钟楼这两个北京老城区的最高点,对于整个北京的内容非常有代表性,那么如何和它产生关系?通过自身的内容,如何实现小小的一步进化?大家看到,故宫、蒙古包等这些中国的传统形式,不具备旅游线的功能,所以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改造,希望实现屋面的真正利用。

最后,我们实现了这样一个完全开放的屋面,我们在上面做烧烤、休息,这里变成了一个开放空间,哈佛大学的访问团也到这里参观。我们在屋面开新闻发布会,做论坛,也请到了很多著名艺术家、摄影师,他们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的归属感。这个感觉和乡村很像,乡村是每一个人心里的寄托和载体。

“关于设计的边界”论坛

那我们如何复制这样小的办公室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我们把相关的内容植入,类似于中国的造景方式,在很小的空间里面实现不同的景。比如我们站在屋顶可以看到我们的工作室、前厅、钟楼和鼓楼,所有这些都产生了一系列的交互。同时我们也做了插画,这些插画也都有关联性。

鼓楼7号院插画©韩锐

回到传统文化,清明上河图为什么著名,不仅在于它的画法,在于它的画工,在于它的史料价值,更重要的是在于它的故事价值。因为它懂得所有背后的故事。当然你可能很难做一个很长的建筑,所以我们通过一个卷轴的形式,通过不同的视角和卷曲看到不同的画面,实现了散点透视。同样的方式我们用到其它的项目上,比如说我们在重庆做的项目,在北京做的书院,在南京做的温泉酒店,在马尔代夫做的度假酒店,它们的入口其实都是吸引人去探索的,去进一步到建筑空间体验不同的层次。利用不同的场景打造不同的形式,利用类型学的延展展现不同地块的特征。

所以,这种多样化其实是我们想谈的内容。所有内容都有关联性,它所呈现的形式可能是不一样的,最后的结果可能是多样化的。

2017年韩国小姐面容回归多样性

最后回到韩国小姐,大家看到2017年每一个韩国小姐的脸变得非常不一样。所以这些结果都是追求多样化的一种途径,对自身在空间上的运营和操作都非常有意义。所谓有个性的、多样化的寻求,是人最终的诉求,也是我今天跟各位谈乡村振兴,拓展乡村发展维度的命题。从中国形式到中国叙事这个命题比较大,但其实我们可以回归到一个非常小的维度去操作一个茶馆、一个民宿。

谢谢大家!

编辑:张静文、郑怡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