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局》于正:人生就是大闹一次,然后悄然离去

2019年06月04日 10:18:15
来源:凤凰国际智库  

自动播放

“剑走偏锋”的制片人、捧人和推剧能力彪悍、编剧里的营销高手、营销里的优秀编剧、非遗传承者......这些每一个令所有人难以挪开眼球的标签,像色泽鲜明的旗帜一般,高高悬挂在《延禧攻略》砖红色的城墙上。于正站在城墙前,追问、内省、打碎、重塑。

格局,往往发生在破立之间。

“人生就是大闹一场,然后悄然离去。我试着与过去的很多不舒服和解,最高的美德是宽恕和放下。”面对如潮的赞许声与不绝于耳的质疑声,于正坦然、通透。“明哲与痴心”,看似冲撞的两者,同时激荡在他的内心里。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匠人们,为观众营造一个梦的氛围”,“我想用剧本唤醒中国观众的心”,“演员片酬不及服化道费用的零头”,“《延禧攻略》根本不是莫兰迪色”,“希望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世界的”,面对凤凰网《格局》节目的访谈镜头,于正“与世界对话”,也“与内心对话”。

以下为《格局》节目实录:

压低演员的价格,一起实现非遗的愿望

主持人吕思墨:网友评论《延禧攻略》“品质炸裂”,看到这样的评价心里有没有很开心?

于正:其实说句实话,这种评论已经不能让我开心了,因为我曾经有过《宫》、有过《陆贞传奇》,这其实是一个常态。我更希望观众能够通过这部戏,看到我们的匠心,看到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看到这些工匠们很不容易地给大家营造了一个梦的氛围。更希望大家去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并不仅仅是于正的作品。它更愿意承担的是,更多地像非物质遗产能够在中国得到传承的这样一个心愿。

主持人吕思墨:在去寻找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有没有遇到一些什么阻力?

于正:第一个阻力当然就是价值昂贵,然后它又不是生活中特别普及的。所以会的匠人,他也不愿意轻易的拿来小批量地给你做。所以最大困难就是你得请演员们尽可能来帮忙,就是为了完成共同的心愿。因为喜欢剧本,喜欢我对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愿望,来帮我一起实现这个愿望,所以我真的挺感谢他们的。

演员“像”才用,不“像”的话流量明星也不用

旁白:“这一代的中国明星,有一半都是我捧红的。”于正在哈佛中国论坛上说这句话时,充满信心。但是在作品中,启用新人还是选择红人,他有自己的一套尺子。

于正:其实谁演没有那么重要,“像”更重要一点,所以我从很早的时候,就决定只有“像”,我才会去用。如果不像,那哪怕是我自己家的艺人,我也不会用,哪怕是明星我也不会用。因为他连“像”都达不到,怎么能很好地承载故事体量呢?

现在国内的编剧大部分都是故事先行,这个人遇见了什么事什么事,感觉很曲折离奇,那么这样子一来,其实丧失了一个以人为本的故事,因为我们人要做的事情是固定的,只有不同的个性,才能衍生出不同的故事。我复杂的是人物个性,所以人就很容易火。

我觉得金庸老先生的作品, 翻译成英文也能够在国外很好,因为他永远是以人为本在写故事。所以说,我所谓的故事先行,这个东西不是中国固有的,中国以前的东西也是人物先行。

主持人吕思墨:在故事当中有一个点非常重要,就是对于历史的还原,你认为呢?

于正:你以为是带着纸枷锁,是历史困住了你,其实历史会给予你很多想象不出来的东西,他们可能是这么说,别人可能是这么说,我选择小范围的,大范围已经有人写过了。所以我选择找一个史学家争议的时候,最少人认同的那个方案。我会觉得它又在那个规矩里,因为即使是少数人,他们也会有他们的论证。有人曾认为这个戏没有“成长”,我说很简单,魏璎珞从一个野蛮生长的女生,慢慢慢慢地成长为一个非常柔和的皇贵妃,她也是一种成长。谁规定女孩一生下来就要弱,慢慢变强的?我可不可以生来就强,慢慢变柔和的,这也是一种成长。

中国人好多思维模式,已经被固定化了,所以我就觉得要打破这个模式。这个模式来自于各种各样的影视公司,都是主题先行,故事就是事件先行造成的。日本、韩国、美国都是人物先行。比如你想到《纸牌屋》,你就想到男主角的个性,《绝命毒师》也好,或者是《唐顿庄园》也好,他们都是讲一个个主角的性格特征,和说明他是什么样的人。但是国内不是,你发现是千人一面,只是这些人不断在遇到事情。我其实说实话,更想去告诉给观众,你们要看懂什么是真正的好东西,而不是一直在被固有的思维,不断地重复带跑、重复带跑。

旁白:“千人一面,一面千人。”这是于正剧的角色特点。“我,魏璎珞,天生脾气爆,不好惹,谁要再给我叽叽歪歪,我有的是法子对付她。”因这一句词,《延禧攻略》里的魏璎珞被圈粉无数,这样的魏璎珞有血有肉,她从观众的心里走出来,与观众一同跌宕成长。

于正:我们国内很多编剧往往觉得悲剧性人格才是高大上的。其实我们人生90%,只要寿终正寝的、到自然死亡的,她不就是一个“开挂”嘛?她一直在赢,遇到失落的事情,她一直还在往前走,“往前走”不就是爽文吗?其实人生大部分是爽文。电视剧职能我觉得,我既让大家开心了,又传播了中国的文化,又做了有意义的事,第三又尊重了历史。为什么这样的电视剧不是大家喜欢的呢,对不对?

那不是莫兰迪色,而是中国传统复原色

旁白:有人说,《延禧攻略》大火离不开其画风和服装呈现出来的高级的色彩视觉:莫兰迪色。它不同于以往高饱和度、色彩艳丽的颜色,是舒缓雅致且具备静态的和谐美,那些高级灰打造出的灰粉灰蓝之雅致调调,让整部剧画风十分美好和谐。

主持人吕思墨:您一直以来都有一个自己独特的这种美学的概念,然后这一次把《延禧攻略》的色调,调成了莫兰迪色?

于正:我一定要更正一下,那不是莫兰迪色,因为我们全是从古画中来的复原色,所以它基本上就是传统的中国色,不是莫兰迪色。

主持人吕思墨:刚刚您提到服饰这一块,您专门把一个服装工坊,就放在了横店,专门为《延禧攻略》做这些漂亮的衣裳?

于正:不止,《延禧攻略》之后一直留着,我们演员费连三千万都不到,但我们在美术造型上,就花了一点多个亿,只在服装道具上。

非遗变为奢侈品在国外售卖,中国传统文化才真正走出去

旁白:不能仅仅让国人了解中国文脉的原始来处,全世界都不应该遗忘东亚这片古土孕育出的文明和东方先哲留给后世人的智慧。“The most Googled show on Earth(地球上搜索量最大的电视剧)”这种成就是于正强大自信的来源之一,也是给予他不断追寻自我实现的动力。

于正:我当然很高兴,因为中国文化走出去了。我们在创作过程从故事上来说,已经是极大地、按照人物先行的标杆去写,非常接近国际化的写作方式。然后第二个就是,我觉得美的东西和比较通俗的故事,是属于全球的,文化也是属于全球的,我觉得会让观众很容易读懂。

主持人吕思墨:那之后有没有想说,在海外的一些影视剧当中,这种竞争力可以以中国文化,这个点来立足呢?

于正:后面会一直是这样的,因为从那个时候看到这些精美的东西无法流传下来的时候,我就下了一个决心。你看像《鬓边不是海棠红》,专门讲京剧的,然后《大唐女儿行》,当中有展示唐朝的云间绣的。这个其实是已经现在很少用的一种刺绣方法。然后后面我会有体现美食的《尚食》,有体现“中医”的《首席医官》,我想把中国所有文化细致地一一地说一遍,把中国文化带到世界上去。

我经常重复地想到那一天晚上,就是万圣节的晚上,我在LA,我背了一个缂丝的包,所有老外都说beautiful,好多人看,说很漂亮。但这个东西的漂亮,如果有一天能够因为电视剧,而走到千家万户,变成中国的奢侈品,在国外来购买的话,我觉得中国文化才真正出去了,然后我们的东西也能被保存下来。

好的导演会归置表演,好的演员能够被导演归置

旁白:世间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他从编剧的本行转型,做起了制片人。过去他都是把自己沉下去,浸透在剧本里。而作为一个制片人,还需要强大的市场嗅觉和资源配置的统筹能力。于正能做到,因他敏感。他制造爆款背后的逻辑,是他对于时代变化的敏锐触觉和感知。他熟稔揣摩观众心理,一击即中。

于正:心理学有助于我对表演的理解,因为你很长一段时间会发现,自己剧本写得很好,演员也演得很好,为什么出来的效果就没那么好?学心理学、或者看人物传记,最好的就是帮助你鉴别好的表演,所以《延禧攻略》有一大部分成功,也成功在有特别好的导演会归置表演,然后有特别好的演员,能够被导演归置表演。

年少轻狂犯了很多错误,现在学着跟过去和解

旁白:年少时我曾很害怕自己会变成怯懦、虚假、势利的庸碌之悲,但人到中年,发现这其实是示范、约束、谦逊的生存之道”,于正在微博如是说。不同的格局左右着不同的人生道路,也决定了各自的最终结局。于正从金庸先生的一席话中,找到了他想要的答案。

于正:然后这两年,我也会学着去跟过去一些不舒服去和解。为什么呢?因为我觉得各种到最后都会成为你痛苦的根源,不是别人的。所以经常有人会发现,我跟谁大吵了一架,然后第二天,我又像没事人一样跟人聊天,人家还没过去,我已经过去了。因为我尽量让自己做到只对事不对人,任何事情只对事不对人,至于别人如果要来攻击我,那网上很多了。那如果他这样说说我,能让他获得一点点快乐的话,那我也觉得挺高兴的。因为我觉得人到了中年以后,最好的美德是宽恕和放下。

“人生就是大闹一场,然后悄然离去”

于正:我的格局就是,我觉得那次金庸老师去世的时候,网上有一段话,人生就是大闹一场,然后悄然离去,我觉得这个也是我想要做到的。

旁白:人的一生是一场不断和自己较劲,一道宫墙围筑出的禁锢之城。走不出的是人心,被困住的是自己,但只要路还在。就必须走下去。没有人能超越你自己,除了你自己,人本身就是矛盾的综合体。自信是他、自怯是他、风光无限是他、陷于争议漩涡也是他,松开手、宽容放下的还是他。

(实录全文完)

《格局》是凤凰网国际智库“与世界对话”全新推出的国际化高端访谈节目。节目于哈佛、沃顿、耶鲁等世界顶尖高校专访于正、欧阳娜娜、许达来、宋怡明、尤小刚、张文中、杨乐、徐娇、苏芒、孙哲、霍泥芳、张晓龙、童士豪、蒋昌建、苏权科这15位来自政商学界、文艺时尚界、青年创业圈的杰出精英。倾听他们的国际视野、行业观察、个人格局,就是与时代交流,与世界对话。登陆凤凰新闻客户端,2019年6月起,每周二重磅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