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局》苏权科:把“港珠澳标准”推向世界

2019年09月03日 13:18:25
来源:凤凰网格局  来自北京市

自动播放

一年前的这个秋天,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运营。自此,世人得以领略到这个超级中国造的雄伟英姿。

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其中海底隧道6.7公里,是中国乃至当今世界规模最大、最具挑战性的跨海集群工程,创造了多项世界之最。作为中国从桥梁大国走向桥梁强国的里程碑之作,港珠澳大桥被业界誉为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被英媒《卫报》称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习总书记赞誉道“港珠澳大桥是国家工程、国之重器”。

而世纪工程完工的背后,是2000余科研人员15年的努力。苏权科,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便是其中一位。在世界范围内缺乏技术借鉴、深海工程环境恶劣、白海豚生态环境保护困难等重重难题之下,作为整个港珠澳工程的舵手,苏权科倾注无尽心血,带领技术人员们夜以继日攻克一个个难题,最终沉管成隧、跨海架梁,夙愿得偿。

“‘港珠澳标准’对‘一带一路’遇到的融合对接,应该是很有参考价值的。”“港珠澳大桥绝对是一个开放包容、共同协作、集团化作战、集成创新的大桥,它体现了国家意志。”苏权科的目光沿着这举世瞩目的桥梁,向远处无尽延伸。

以下为访谈实录:

协作之桥:两千科研骨干攻克伶仃险

旁白:建设一座高品质,长寿命的世界级大桥,一直是“桥痴”苏权科心中想要到达的彼岸。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其中海底隧道6.7公里,是中国乃至当今世界规模最大、最具挑战性的跨海集群工程,建筑用钢量四十二万吨,相当于十个鸟巢,六十个埃菲尔铁塔,被外媒称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在长达十五年的时间里,苏权科和他的团队,为这座大桥倾注了无尽的心血,攻克了太多的难题。

主持人吕思墨:那么您在这个15年的建设过程当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或者是最难攻克的一个课题是什么呢?

苏权科:跨海长桥和跨海的长大隧道,特别是有一个这么多新结构的水下结构,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我们运营维护现在也是没有成熟的方案可以借鉴,我们得自己研发自己来做,才能保证达到我们目标。建设过程中更是这样,你要在伶仃洋上做一个几十公里的桥梁还有隧道,为了把隧道和桥梁连起来,还要建一个人工岛。

就单说建这个人工岛,我们以前在海边不是你见过一些挡浪堤,海边修一些挡浪堤,就修个海堤,可能今天修好了,明天睡一觉,早上起来它就不见了,要不就被浪打走了,要不可能一些淤泥太软了或者是失稳了就滑掉了等等。就是说要做一个在特别是我们周围也没有什么掩护,没掩护会意味着什么,就是说它下面没有基岩,没有根基,它有七八十米都是软土,你生不了根,生不了根,它这边要跟桥,这个人工岛桥要搭在它上面,如果它不稳了它走了,把这桥不就拉断了,这边是隧道要给它对起来,如果它沉下了或者偏移了,那不把隧道拉漏水了。所以它一边要拉隧道,这个人工岛对它的稳定性,对它的变形,对它的精确度要求很高,不是随便填个岛,像填个防浪堤,你要是沉降了,沉降了我在上面再填上那不行,这样的岛要求太严了。

所以我们用传统办法,也是从2004年开始,就做各种各样的方案,都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方案来做,因为国外没有借鉴。韩国釜山的这些岛,它有个天然的岛,他就把那个岛利用起来,在上面砌了点石头就可以了。那就怎么办,最后是把各种方法想完了以后,最后就想,它关键它要生根吧,怎么才能生根呢,我们弄一个大的,因为你这短的经不起,就像个细长的经不起,所以要大一点的,抗水平力大的稳点,大一点的混凝土筒或者钢筒,但混凝土筒插不下去,插不到海床里面。所以最后想到用钢板,就用一个大的钢板弄成22米直径,你看看这个大概45到50米高,在工厂里做好以后用先进的技术,因为它有那么大的,要把它插下去不容易,你小的一根东西好打,那么大的就八个振动锤给它串起来,叫八锤联动,同步联动以后让它能够同步,插达到海床下面30米以上,这时候它这样稳稳的沉降、变形、还可以拿来做挡水,它这一圈一围里边就可以挡水了,就这样这么一个也可以叫创造发明吧,得到的好处就是我建这个人工岛以后很快就建成了,大概七个月左右。

主持人吕思墨:但前面还有很多的实验还有探究。

苏权科:那当然。

主持人吕思墨:我特别想知道您就是,在遇到这样技术上的难题的时候,心态上是如何来调整呢?

苏权科:你一个人是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而且你的专业面也不会很全,它这个牵扯到很多专业,有很多团队,你要想到,你不会谁会。因为你搞混凝土,可能国内有搞的最好的,我就把搞的最好的找来,搞钢结构有搞的最好的,我只要找他来,是吧,搞测量,我们就把搞天宫一号对接的搞测量的团队,叫长城计量所,就是我们叫301吧,国防科工委的,测量海浪这些就把国家海洋局预报中心,把他们叫来。你要把这些人配起来,共同来做这事,但是你作为技术总负责人,你自己知道这个你的需求是什么,你的目标是什么,然后问题的关键在哪里,怎么让这些人来协同,把这个做好。另外确实得益于我们改革开放,当时有三十几年了吧,三十几年来我们有积累,做了那么多桥,也培养了一批人才。

主持人吕思墨:整个大桥下来有多少人参与过呢?

苏权科:技术人员参与过研发的,应该是1000到2000人,一千以上,我们名单上记录是一千几百人,超过一千,那实际上还有好多单位,比如说施工单位他来要解决这个问题,他又找了一个人来帮他忙,那我们统计不全,就这样的,应该有2000,我估计上过2000名科研人员。

创新之桥:六百余项专利筑顶尖工艺

旁白:筹备七年,施工又七年,港珠澳大桥,这座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因为其超大的建筑规模、空前的施工难度以及顶尖的建造工艺惊艳了世界。

主持人吕思墨:好像在这个港珠澳大桥当中,拿到的专利就有400多个专利,做了很多的创新和突破。

苏权科:我们现在申报的专利,应该超过一千项,拿到的应该有600多项,就说已经受到有六七百项,发明专利就有两三百项。因为港珠澳大桥使用的标准,是独特的标准,它并不是完全是大陆的,我们大陆内地的标准,也不是香港的,也不是澳门的,他要三家都满足,三家都满足事实上经过这样融合以后,他就又满足我们中国的标准,还满足欧洲大陆的标准,像葡国还有英国、英式,叫英联邦体系的标准,实际上我们还参照了日本的、美国的等等标准。这个标准事实上它能够在各个方面经过外国咨询公司香港的顾问公司来评价,评价以后可以达到国际上先进的标准,就是目前在国际上是一个很先进的标准,而且我们照这个标准把它做出来了,做出来一个是比较安全,第一个它的质量和品质都得到了行内国内外同行的认可。

还有一点,我们用的是目前世界上,可以说是最先进的标准做的一个工程,但是我们用的造价还是很便宜的,就是说是国际一流的标准做的工程,但是是基本上类似于我们国内的造价做出来的。

主持人吕思墨:超级的质量但是有超高的性价比。

苏权科:对,所以这个标准应该很有价值,这是一个。第二个它毕竟牵扯到不同的标准体系的对接,像香港我们标准体系不一样,管理规则也不一样,我们把这个桥建成了,以后在一带一路上也有很多连接嘛,你要跨境,有这些不同的融合对接,那应该很有参考价值,在一带一路上的工程,铁路、公路、码头、机场等等,都有一些不同标准融合对接,我们这些标准可以很方便的,给他们拿去借鉴和应用,我们的技术,建桥、建码头、建水工,建隧道的技术也可以一带一路上推广。

人类之桥:把“港珠澳标准”推向世界

旁白:2017年,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终于全线贯通,15年的通宵达旦,浓缩成了眼前的天堑通途,这一刻,他百感交集,在他的眼中,港珠澳大桥已经不仅仅是一座桥,一个地理范畴,它更是一个划时代意义的连接,港珠澳三地的时空距离在这里拉近,未来三地在经济、文化、技术等各方面在这里交融和衔接。

主持人吕思墨:我们常常说建造一个桥,好像就像是一个人为人处事一样,好像是有一些共通之处的,所以您作为桥梁工程师,您觉得做人和做桥,有什么样的一个关联呢?

苏权科:这桥它本来就是一个联通,就是跨越障碍,帮助人们跨越障碍的一个构筑物,为了方便别人,为了方便大众要做这个事情。做人其实我感觉到,你处处想着为了方便别人,为了使老百姓,或者一个地方一个国家能够更好,这时候其实人的烦恼就会少很多。所以古代就是说,铺路架桥是积德行善的事情,所以我们其实这是以前的文化。实际上做桥的人,我们大部分人,我感觉到心态比较开放,我们要解决这些问题,刚才我说的,我会找各种人,不是说我自己当一个人,我就当个人英雄,一定要发挥好团队的作用。

另外港珠澳大桥,我们也跟香港澳门合作,受益也不少,香港它这个国际化平台比较高,国际化视野也比较高,当时我们要建这个桥头,自己要想,一个有机会在这里建一个桥,再一个你还要体现国家,这么多年来的发展,还有三地合作,你不能建一个比香港现在桥还要差的。所以建这个桥你说,跟我们思维方式也有关系,港珠澳大桥绝对是一个开放包容、共同协作、集团化作战、集成创新,这么一个大桥,还有体现了国家意志。

主持人吕思墨:那么在您的眼中,这个大桥的建成,对于我们整个国家的一个格局和地位有怎样的一个帮助呢?

苏权科:第一,就是我们国家从此就有了建设桥梁隧道人工岛,这样跨海集群工程的成套技术,和我们的自己的标准,这个标准我想会比二三十年前日本建本四联络桥的本四标准会要比他好,至少我是最新的技术,我还有隧道,还有人工岛,它只是桥。那么以后世界上类似的,国内其实至少都可以参照我这个标准,实际上类似的标准,他会以前会想,一想到要建我就要去用日本的标准,或者是用其它的,现在就想到还有一个港珠澳标准,是吧,它可以满足要求。

那么这个标准如果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的时候,我们用标准做设计的单位,做施工的单位,还有我们生产桥梁产品,材料装备这些单位,就可以把我们的产业链输出去,这样的话就是一带一路,就肯定顺利了很多了。那么大家这个桥做出来以后,除了大家说的好多什么最最最我不太喜欢这些,事实上我们追求的就是长寿命高品质,那么这样才是国际同行,才能认可你这东西。

旁白:沉管成隧、跨海架梁,苏权科觉得自己还未到时间功成身退,他的目光沿着这举世瞩目的桥梁,向远处无尽延伸。这是一个能够重新定义中国制造的好时代,这位15年磨一剑的中国桥梁人,再度背负起了新的梦想,誓要将港珠澳大桥的经验推向全国,并代表中国标准走向世界。

(实录全文完)

《格局》是凤凰网国际智库“与世界对话”全新推出的国际化高端访谈节目。节目于哈佛、沃顿、耶鲁等世界顶尖高校专访于正、欧阳娜娜、许达来、宋怡明、尤小刚、张文中、杨乐、徐娇、苏芒、孙哲、霍泥芳、张晓龙、童士豪、蒋昌建、苏权科这15位来自政商学界、文艺时尚界、青年创业圈的杰出精英。倾听他们的国际视野、行业观察、个人格局,就是与时代交流,与世界对话。登陆凤凰新闻客户端,2019年6月起,每周二重磅播出。

[责任编辑:于新陆 PN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