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局》蒋昌建:“暖科技”让弱者变强,让强者更有爱的力量

2019年09月10日 11:59:46
来源:凤凰国际智库  

自动播放

《最强大脑》已然播出了六季却依然火爆,节目架构屡屡换代,嘉宾也换了一批又一批,而铁打的还是主持人,蒋昌建。

他是深谙交流艺术的语言工匠。早在1993年“国际大专辩论赛”的赛场上,他就崭露头角,勇夺“最佳辩手”,成为许多年轻人的偶像。2014年《最强大脑》热播后,作为主持人的他再一次让人们领略了他的主持风采和人格魅力,沉稳的男中音,词锋锐利、反应敏捷,语言中带着一种气势,人格里又有着一份从容。

他更是一个诲人不倦的复旦大学副教授。校园里,他是永远拥有童心的人气老师,从不摆明星架子,从不将电视圈的浮躁带入学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他坚信开放的兴趣导向和广阔的全球视野能赋予年轻人更大的格局和发展空间。

横跨学术、传媒两界,蒋昌建走在思想的前沿,拥抱科技,畅想未来。在他眼里,科学技术是“暖”的,他坚信“暖科技”将“让弱者变强,让强者更有爱的力量”。

以下为访谈实录:

不在意“国辩最佳”,专注学术工作

旁白:他是中国内地节目主持人,是复旦大学副教授。他早在1993年“国际大专辩论赛”的赛场上就崭露头角,勇夺“最佳辩手”,成为许多年轻人的偶像。他,就是蒋昌建。

主持人吕思墨:您在大专辩论赛之后,应该是一下子成名,但是您马上就转身到了学术的研究上面。那么成为老师,是您小时候的一个梦想吗?

蒋昌建:大专辩论会它是一个学生的业余活动,也是一个社团活动,它不是我的一个专业领域里头的一项活动,所以我分得很清楚,尽管电视传播了你的形象,大家可能把你的形象定位为,比如说“一个辩手”,从事语言交流的,或者辩论队员等等,但我大部分的工作还是要去读书,因为我那个时候硕士,那还要去读博士。留校当老师,不是我一开始的职业定位,一开始的职业定位有各种,比如说我们那个时候,刚开放、刚改革,那个时候都希望能够,那个时候的词叫做“下海”,希望能够到那个时候开放的城市、沿海开放的城市去找一份工作。当然后面慢慢地观念改变了,因为我曾经去过开放的城市找工作,也有了一份工作,也做了,也做得挺好,各方面的评价都挺不错,也挺顺利,但是当时就对自己想说,这是不是我要的生活,或者这是不是我要的工作,仔细想想答案在那个时候是NO,不要,不是我要的。所以我就立刻回到了我自己的学校的圈子里头,读硕士、读博士,然后就留校来当老师。

主持人吕思墨:那后来从教学的岗位上,慢慢又偏重于在主持人方面。

蒋昌建:其实并没有偏重,因为所有主持工作的合同,都签的是周末,因为我不希望它去影响我日常的工作,当然,你说做主持的工作,肯定是跟我过去的在沟通、交流、语言表达,这方面的训练和实践有关系,但是它还是不一样的工作。

“暖科技”让弱者变强,让强者更有爱的力量

旁白:在小小一方主持舞台上,他用《智造将来》立志于突破传统同类型节目桎梏,引领全新综艺潮流、独具创新性的人机互动模式、精妙的舞美及视觉表现形式,将视角投注到了科技圈层中最中流砥柱的科技从业者身上;他努力打造能够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真正能触动人心的“暖科技”,用科技讲故事,为冷冰冰的科技名词,赋予着爱的力量。

主持人吕思墨:我知道您在做一个叫做《智造将来》的节目,当时这个节目的契机和初衷是什么呢?

蒋昌建:很简单,就是我本人很早以前我是跟IT有关系,因为我曾经把电子政务作为我的研究方向之一,一直跟,跟到现在以后,我发现有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就是很多年轻的创业者,他们都在搞各种各样的创新,你问他们忙什么,他们回答你也很简单,我们在做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东西,我们这个东西,将来会颠覆人们的生活,会改变人们的生活,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多大多大的便利。他当时给我讲的时候绘声绘色,他自己都把自己感动得不得了,但是你去问那些他们想改变的对象,老百姓,你问他们在忙什么,老百姓说不知道。我觉得有一个问题,就是说,一个是在搞创新,要改变生活,一个是被改变生活的老百姓,不知道这批人在做什么。对,所以我当时创作这个电视节目的一个动机就是说,我们需要有个桥梁,把二者连接起来,所以当然电视语言是最方便的一个办法,所以就想到去做这个节目。

但是科技跟电视的表达,它有天生的不匹配的地方,因为科技设备、技术,听起来冷冰冰的,对,你看到很多无数个硬件,或者无数个看不到的软件,所以我们都希望说,科技既然能够走进生活,能够改变生活,它一定会给人们生活带来一些温暖,所以我们就想说,怎么能够突出科技的温暖的这一面,所以我们讲说科技改变生活,科技温暖人心,我们希望在这舞台上,把这两层意思表达清楚。另外我们还要表达的一个意思就是,我们觉得科技也赋能,它能够让弱者变强,就像我们今天开会讨论各种各样的问题,它也会让强者更有爱的力量,所以我们在舞台上就注入这样一个温暖的思想在里面。

主持人吕思墨:那这个“暖科技”的概念,对于未来科技的发展会有怎么样的一个改变呢?

蒋昌建:两点吧。第一点就是我还是那句话,因为它要结合电视语言的特点,所以我们在选择这些表达的科技项目当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就是它要跟生活紧密地联系,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第二点就是,也希望有一些科技或者创新,能够更快地、更有效率地,当然也是更友好地能够应用到老百姓的生活当中去。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医疗,好多人说医疗资源能不能更加地平衡一点,医疗资源能不能更加地普惠一点,但是现实的情况是什么,我如果生了一个病,我有一个很自然的想法就是我要找这方面的权威和专家,很自然的想法,你既然要找这个权威,找这个专家,他资源是稀缺的。我举一个例子,你说一个非常棒的外科医生,他做手术,一年365天,大概两千场不到,对吧, 你能解决多少人的病痛,最多两千人的病痛,是不是,最多两千人,你知道需求有多少吗,两万,二十万,那你怎么普惠,对吗?你怎么平衡这个资源。但其实你发现没有很多外科医生的手术,包括骨科医生的手术,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你要找到病灶,然后你要让手术能够精准地针对这个病灶,而不会去影响它周边的神经组织或者是其他骨骼的结构,这些东西都能够请AI科技来帮忙,如果我们把他这一部分核心的能力,通过科技和创新把它复刻出来的话,我们生产两千台、两万台、二十万台这些机器,每个机器每一天能够处理六个病人,这就意味着什么,拯救了非常多人的生命,所以我为什么说这样,是说科技,它真的是能够让弱者变强,让强者更有爱的力量,它能够实现这种平衡,能够实现这种普惠,我要给观众看到的,是这样的一种可能性。

传道,受业,而不解惑

旁白:校园里,他是永远拥有童心的人气老师,主持台上,他又是深谙交流艺术的语言工匠,沉稳的男中音,词锋锐利、反应敏捷,语言中带着一种气势,人格里又有着一份从容,而不管台前幕后,他始终都是一名教育工作者,他坚信开放的兴趣导向和广阔的全球视野能赋予年轻人更大的格局和发展空间。

主持人吕思墨:那您觉得当今的青年人,他应该有怎样的格局和胸怀呢?

蒋昌建:现在的小孩,他们接触到的互联网,他们接触到的信息,他们活动的范围和空间,他们的视野,跟我们完全不一样,所以他们整个的学习、生活、工作、活动的空间,它就是一个天下的空间,所以他任何的按照这个兴趣来做事情,他很容易就反作用于更大的空间,所以这些东西不需要管束,自然而然的。

主持人吕思墨:那么您作为老师,怎么样来引导他们走向这种更大的格局呢?

蒋昌建:我作为老师来讲,我要做的事情就是中国人不是讲,传道、授业、解惑。传道主要是谈自己的三观,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主要是谈自己在这个三观方面的认识和体会,这个是我自己觉得比较重要的地方;授业主要是自己有自己的专业方向,把专业的知识能够在课堂上传播给他们;所谓的解惑,没有标准答案,解惑就是说,有了问题以后,我解决问题的方法 手段和认识是这个,但不代表唯一,你可以去根据你自己的研究,去找到另外的方法、手段和办法,所以我跟年轻人之间的互动就是我们能够掌握比如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我可以给你介绍很多的工具,但是我不会帮你去解决问题,解决问题要靠你自己,方法、工具和手段我可以多介绍给你,这是我跟他们的互动方式。

主持人吕思墨:如果可以让您给当今的一些青年人一些建议,您觉得有什么样比较好的建议给他们吗?

蒋昌建:我真的是很难有建议,我建议就是这样,有一首歌吧,“反正有大把时光”,我个人觉得,年轻人反正有大把的时光,就要充分利用这个大把的时光去经历,我觉得这点非常的重要,去经历、去感受;第二,年轻人有好奇心,不要让困难、挫折、或者是别人的评价,去扼杀你的好奇心,我觉得这是我的第二个建议;第三个建议就是,年轻人要扩大自己的活动半径,能走多远走多远,能去哪就去哪,扩大自己的活动半径;第四个就是,尽量不要宅在家里,尽量不要我们讲说alone together,就拿一个手机,然后不知道周边发生了什么,太过封闭,还是要多多地,参与到社区的事务当中去,多多地参与到团队的工作当中去,多多地把自己的一个有限的力量,投入到无限的慈善和公益的事情里去。这是我的建议。

旁白:横跨学术、传媒两界,常怀赤诚之心,从海外留学归国,到投身国内高等教育,幽默亲和的主持风格,不卑不亢,谦谦有礼,左手执教鞭、右手握话筒的蒋昌建,虽已两鬓斑白,但20年前年轻人心中的“智慧男神”本色不改,他是独立生活的表率,更是温暖科技的代言人。

(实录全文完)

《格局》是凤凰网国际智库“与世界对话”全新推出的国际化高端访谈节目。节目于哈佛、沃顿、耶鲁等世界顶尖高校专访于正、欧阳娜娜、许达来、宋怡明、尤小刚、张文中、杨乐、徐娇、苏芒、孙哲、霍泥芳、张晓龙、童士豪、蒋昌建、苏权科这15位来自政商学界、文艺时尚界、青年创业圈的杰出精英。倾听他们的国际视野、行业观察、个人格局,就是与时代交流,与世界对话。登陆凤凰新闻客户端,2019年6月起,每周二重磅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