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成都遇见新加坡, 双城企业科技发展有哪些合作机遇?——促进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高峰对话系列1

2019年09月11日 17:06:08
来源:凤凰国际智库  

编者按:当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新地标遇上世界科技金融中心,在电子信息科技产业领域发展恰逢大好机遇的当下,成都与新电子信息的高端的产业体系。加坡将写出一段怎样的“双城记”?9月5日,由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与凤凰网主办,凤凰网国际智库承办的“当成都遇见新加坡,促进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交流活动”在新加坡四季酒店成功举办。

论坛以“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双城政府携手“成新”(诚心)合作,通过两国间政府官员、高校教授、科研人员、高科技企业家、投资机构负责人及行业领袖之间的高峰对话,共同探讨如何为电子科创赋能,招募未来行业领袖人才,挖掘跨境间电子信息产业和金融领域的发展合作机遇,打造合作共赢的优质营商环境。

在本次论坛,由凤凰卫视资讯台执行总编辑吕宁思担当主持,新加坡浮游科技总经理李绍欢,新中科技交流促进会会长、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郭永新,电子科技大学集成电路研究中心主任张波,MEDS TECH 中国区总经理韩志刚出席,以“‘智造’机遇,电子科创赋能新未来”为主题,进行了高峰对话。

亟需搭建平台促两地合作

吕宁思:跨境联合双城科技发展合作机遇探索是今天我们要来共同探讨的话题,首先请新加坡浮游科技总经理李绍欢先生分享一下你的战略思路。

李绍欢:我们公司是做智慧旅游的,它是智慧城市的一小部分,它用AI人工智能来提高游客体验,还可以帮助商家、政府获取数据,来更好的定位相关机构。我们公司是从新加坡起步的,在成都有一个研发中心,在去年的时候达成了许多的智慧旅游合作。

未来,AI人工智能、5G和其他新兴产业会赋能更多。我们用AI和新技术来赋能旅游行业,让旅游产业更加智慧化,让更多的游客、商家与政府,从智慧化路径中获得更多的数据化运营,帮助他们更好的实现自己的高效运营。

吕宁思:谢谢绍欢,郭教授。

郭永新:我是新加坡中国科技交流促进协会会长,也是新加坡国立大学电子系与工程系的教授。我还是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的主任,在那里我们和国内展开了合作,并培养学生,我先从这三个方面来分别介绍。

新加坡中国科技交流促进协会是新加坡政府批准成立的一个民间社团,主要负责促进两国科技和教育的发展,最终推动新中经济发展。新中科技促进协会拥有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以及新加坡中科院研究所的高端人才,他们来自不同的领域,如电子、机器人和AI,大家在一起很开心的做事情。促进会是一个平台,有一个整体的效应。

促进会的主要工作是:第一,促进新加坡本地的科技教育发展;第二,宣传我们的成果;第三,促进交流;第四,推动科技转化。现在,新加坡政府或是大学也在推动科技转化,对此十分重视。

我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电子信息与工程系,国立大学也要求我推动与合作,借此机会我来谈谈最近的项目。比如IPP,我们还和新加坡的研究人员做项目,主要是针对新加坡的常规项目,政府可以补贴70%。项目要一条线,但是可以把几个项目合在一起,齐头并进。

现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有三个作用。一是研究,二是教育,三是科技转化。谈到教育,必须要说我们与电子科技大学的合作。在8月初的开学季,我们的研究生班上有一半的学生来自电子科技大学。整个ECE的研究生,也有一半学生来自电子科技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在培养人才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吕宁思:谢谢郭教授,韩志刚先生,请您介绍一下自己。

韩志刚:我是韩志刚,1993年从上海来到新加坡。我的公司叫做MEDS,总部位于新加坡,这家公司做了很多IC设计方面的工作,包括流片加工的技术服务。在中国大概深耕了十多年,所以去年的4月份在上海,我们成立了分公司,专门负责中国区的业务。

因为IC行业太多,我们也不会全方位的做,我们对射频方面是比较专注的,因为我们看好5G市场。射频对5G最广的应用都在中国,所以我们在中国的业务非常广。我从去年开始接触成都的一些企业,成都的业务大概占了1/5,几个比较大型的企业,都是成都的,我们都有很好的一些合作。

小步快跑创新模式——先快速验证市场再进行迭代

吕宁思:我们经常讲学研产,就是教学研究和应用。几位嘉宾,李绍欢做市场、做应用,郭教授搞Program,实际就是教学研究新的创意。新加坡这么小,中国这么大;新加坡这么领先,中国的腹地这么大。新加坡企业和大陆企业之间怎么合作,坦率地说如何竞争呢?

李绍欢:我们在新加坡和成都都有研发中心,其实每个市场是不一样的,而且各个地方的市场反应也会有差异。所以我们会找一些市场痛点,比如说新加坡的市场痛点,有时政府以及公司会和我们一起合作,来思考有什么方式可以把这个痛点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和新加坡团队一起思考,这个新问题在全世界还没有解决方案的情况下该如何解决,接着进行后面的合作创新,思考、研判、讨论、创新,这是我们的合作创新模式。

我们利用两边的资源一起合作,这叫做MAT。我们在真正落实到市场之前,会有一些小步快跑的创新模式,快速验证市场之后再进行一些迭代,这是一种很有效的模式,至少在新加坡以及在成都的一些创新产品上,我们已经在其他的第三方市场得到了一些验证。

吕宁思:郭教授你觉得现在中国和新加坡的差距在哪?合作的契合点又在哪?

郭永新:我在国内培养的人才,可能加入了我们的竞争对手的阵营,当然也有我很多我在国内培养的博士生。刚才提到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院最新的“3+1+1”课题,三年在电子科技大学读本科,第四年进入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院,第五年到新加坡国立大学拿到硕士学位,本科是电子科技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这是之前好多学者共同设计的。大学把学生派出来,促进了双方进一步的交流,这是教育层面的尝试。

从产业转化来说,我的团队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相对比较大,是做微电子的,有些做人工智能,也有做生物医疗的。在这我们也在和国内合作,包括新加坡国立大学最近推出的产业转化项目。新加坡国立大学在5年内投入了2500万,每个公司在给大学投资之外,其余给产业。中国落地的产业可以和中国的VC对接。还有我的学生、研究员投入了一个叫无线出门的应用,叫FLN,应用了很多的无线电,我们把无线电收集起来。另外在苏州的医疗产业,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也是产业转化。

另外我们做微电子,这方面的实验非常强调实力,特别是在半导体方面。我们有非常领先的设备,包括建模能力,我们非常期待和国内的其他行业一起合作,相互促进,只有竞争才能推进。

张波:电子科技大学和新加坡有非常深的关系,有很多教授都从新加坡回来。电科大和新加坡整体也有非常多的关系,中国有巨大的市场。

吕宁思:谢谢张波教授,最后请韩志刚谈一谈中国和新加坡之间的合作共赢和相互激励的方式吧。

韩志刚:目前,我们公司在中国发展的机会很多,这些机会包括了最广泛的空间,比如5G技术的开发,这个应用到最后是一种连接,有了很强的连接之后,所有连接都需要性价比高的芯片来做支撑。未来,所有的AI应用,包括无人驾驶汽车,还有现在的5G应用,建成之后在国内都有很多的契机。当整个产业链全部配置上之后,成都在整个产业链上有一个非常好的位置。成都现有的一些技术都非常好,深耕下去会有一个爆发式的发展。

吕宁思:谢谢几位嘉宾。

编辑:刘兰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