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局2》中国驻澳使馆临时代办王晰宁公使谈两国相处之道:交流互鉴,互不干涉

2020年01月08日 13:58:15
来源:凤凰网格局  来自北京市

自动播放

中澳两国自建交以来已走过48年历程,虽历经坎坷,但却基本保持了稳步向前发展的态势。回首而望,两国联系从未如此紧密,合作从未如此深入,交流从未如此广泛。

当今国际社会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全球化和多极化两大趋势来到一个新的历史拐点,中澳关系也因此增添变数。

针对目前的形势,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中国驻澳大利亚使馆临时代办王晰宁公使认为,中澳关系能取得当今之成就,关键在于两国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向着共同的目标前进。面对当下的挑战,王晰宁认为,澳方应以与时俱进的眼光看待中国,同时双方要以交流消除隔阂,互鉴超越冲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才能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以下为访谈实录)

谈中澳关系现状:相互信任,互利共赢

旁白:跨越几十年政治风云,中澳两国关系在历经重重波折后,逐渐趋于稳定。2019年,中国已连续10年成为澳大利亚第一大贸易伙伴国,第一大出口对象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地。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王晰宁公使的眼中,一直以来,双边经贸合作始终是中澳关系的压舱石和推进器。如何维持双边经济贸易往来,如何促进中澳关系稳定发展,在一系列围绕“中澳关系”开展的话题上,王晰宁始终奔走在前线。

主持人吕思墨:如果现在让您用一个词来形容两国的关系,您觉得您脑海中想到的第一个词是什么呢?

王晰宁:我觉得更多的是需要进一步交流。世界是在不断变化的,47年前,1972年,惠特拉姆总理顶住了国内很多政治压力到北京,开启了中澳关系的新篇章,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勇气的政治决断。当前,世界经济、政治形势都出现了一些不稳定因素,这个时候也需要各国政治家拿出眼界、勇气来做出一些正确的政治判断,使得这个世界能够继续朝着互利共赢的方向发展,这个方面,中国和澳大利亚有共性。

我们是一个13多亿人口的大国,澳大利亚人口不如我们,但面积上也是一个很大的国家,资源也很丰富,在发展模式上和发展阶段上有一定差异,而且两国的政治体制、社会习惯、文化风俗都有不一样的地方,所以还是需要不停地交流、沟通,增进了解、增进信任。我们说推动中澳关系发展的两个轮子,一个是相互信任,一个就是互利共赢。

主持人吕思墨:我们把时间推回2015年6月17日,那天也是我们中澳自由贸易协定签订的日子,我相信两国之间在历史上会留下很浓墨重彩的一笔。那么您觉得到目前来看,中澳自贸协定有怎样的影响呢?

王晰宁:在《中澳自贸协定》签订以后,两国的贸易应该说是进入了一个更好的发展阶段,提供了很多的便利。刚才也讲了,今年1月1日(2019年1月1日)是第五次修订,有5400种澳大利亚向中国出口的商品已经是零关税了,这样双方贸易就更加顺畅了,有更好政策环境的基础。

主持人吕思墨:那您觉得对于生活在澳大利亚的华人来说,这个自贸协定有怎样的一些影响呢?

王晰宁:华人在澳大利亚有将近120-130万,有的是澳籍公民了,有的还是中国公民,在澳大利亚的这些有着华人背景的团体,在推动两国关系发展和两个国家的相互理解和认知上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他们当中也有些人在投资和贸易领域,也在帮助双方的公司在进行更好沟通交流,寻找投资经商机会。我觉得这个投资协定不仅是有利于某一方,而是双方都受益,也不是仅限于某一个行业、某一个领域或者某一个人群,而是全面让两国经济界和两国人民都受到这个协定的好处。

主持人吕思墨:我知道就是我们现在在澳大利亚有很多华人企业,他们也不断在付出自己的努力,让自己的企业,无论是在国内还是澳大利亚,都能更好的生根发芽。

王晰宁:我们的企业在这里承担了很多很好的社会责任,很有趣的一个就是我们的华为公司在堪培拉购买了一家足球俱乐部来发展他们的体育事业,而且也做了很多社会公益的事情,我觉得随着中国企业不断地走出去,更多地了解国外的市场和国外的社会,我们的企业家都是有社会责任的,他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完成对社会的贡献。因为本身企业创立、交税,就已经对就业、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那么他在他力所能及的框架内还可以做一些社会的其他一些公益事业进行捐助或其他方式支撑,那么这个企业在这个市场就会得到更好的发展,我觉得一个成熟的企业一定是完成他的商业责任、法制责任、社会责任和公益的责任。

谈两国相处之道:交流互鉴,互不干涉

旁白:自《中澳自贸协定》签订以来,两国的经济往来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然而,文化的差异和政治分歧并没有随着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得到改善。在两国交往中,分歧固然不可避免,但是更重要的是如何解决分歧,消除误解,从“破冰”到“回暖”,第一步就是要做到深入了解,了解促进交流,交流改变认知,只有摘掉有色眼镜,才能够看清楚真相。

主持人吕思墨:我知道您曾经在新闻司担任副司长的职位,那么我想知道目前澳大利亚的新闻环境和舆论环境中,您对这种现状怎么看呢?

王晰宁:澳大利亚的媒体对中国非常感兴趣,也是非常希望了解中国的发展和政策,但是坦白地讲,长期以来是处于两个不同的社会环境下的。这边的媒体总体上对中国的判断认知还是处在一个,我可以说20年前的一个意识形态的基础上,这是我们不太愿意看到的。而且西方媒体最近国内也有一些案例可以表明,他是预设了这个事情的看法,然后到中国去找,找证明这个事情的事实,而不是非常公平公正的判断一个事情。我不是说所有澳大利亚的媒体都在用偏见的方式去报道中国的事情,有很多方面,像我们的社会生活,我们的活力,我们社会的动力,他们还是比较客观描述的,但是涉及到我们的发展道路、我们的社会体制、我们自己处理问题的方式,包括当前这些热门话题,很多时候一些澳大利亚媒体的出发点是不太对的。且我了解到有时候并不是记者的问题,有时候是后台编辑,他没有在一线做采访,没有感受到一线发生的事情,而是用他自己价值观的判断,来判断另外一个文化背景下发生的事情。

我觉得这个世界,现在大家看得很清楚,在全球化的世界有着各种不同的通路。中国政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巨大的建设成就,我们也面临着各种挑战,但是我们有我们的东方智慧,我们有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没有问题,我们一定能够解决好中国的事情,而且解决好中国的事情就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我们也不输出我们自己的模式,我们也没有要求澳大利亚去按照我们的方式去解决澳大利亚的问题,但是我们也希望不要反过来澳大利亚对中国不负责任地说三道四。

旁白:从深耕国际舆论的新闻司副司长,到处理双边关系的驻澳临时代办,一直致力于国际领域的王晰宁,对于中国的外交事务,既有理论上的深入研究,又在实践中做到亲力亲为,和平年代,做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才是世界各国应当秉承的格局观,来自东方大国的政治智慧将引领王晰宁书写中澳关系的新篇章。

(实录全文完)

《格局》是凤凰网国际智库“与世界对话”全新推出的国际化高端访谈节目。节目于莫斯科中国论坛、中澳企业家峰会专访陈铭、吕思宁、弗拉基米尔·卢金、周立群、蒋方舟、约翰·霍华德、王晰宁、安德鲁·罗伯、约翰·洛德、周岚、斐思迪、王芃这12位来自政商学界、文艺时尚界、青年创业圈的杰出精英。倾听他们的国际视野、行业观察、个人格局,就是与时代交流,与世界对话。登陆凤凰新闻客户端,2019年11月起,每周二重磅播出。

[责任编辑:于新陆 PN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