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国际智库思想市场领导者
 

中国希望成为哪种类型的大国?


来源:参考消息

即使中国已融入全球经济和现有制度,它依然试图通过创建挑战现有地区和全球秩序的替代性机构来确立其大国地位。

原标题:中国外交政策出现“有趣”调整

参考消息网1月8日报道美国《外交政策》双月刊网站1月5日刊登题为《中国希望成为哪种类型的大国?》一文,作者为美国大西洋理事会研究员罗伯特·曼宁。文章称,对美国、日本及其盟国来说,对中国崛起的担忧可能源于这样一种趋势:即使中国已融入全球经济和现有制度,它依然试图通过创建挑战现有地区和全球秩序的替代性机构来确立其大国地位。

文章称,不过,近期的一连串事态发展——尤其是中国在中东展开的积极外交——让任何关于北京全球战略的判断变得复杂起来。

文章称,最近几个月,世界目睹了中国外交的有趣——至少是战术性的——调整:告别2008年后“咄咄逼人”的强势姿态,转而采取推动中国全球交往的更热情友好的姿态。一个例子是去年9月的中美元首会晤,当时中国领导人承诺在网络安全这个敏感问题上与美国合作。更引人关注的是,中国领导人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会面,恢复了中日韩三边会晤机制,并与越南和菲律宾改善了关系。

最重要的问题是,这种看起来更为友善的中国外交是否仅仅是一种战术改变,抑或是对于在强势推进明显以中国为中心的议程时用力过猛的一种认错。

或者这更多地是一种对冲策略?近期的一系列事态也许指向另一个方向:中国乐于在经过改革的国际体系中承担与其经济和地缘政治分量相称的更为重要的角色。一个例子是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中的地位得到了加强,该机构最近把人民币纳入了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在美国国会最终批准IMF改革方案后,中国在IMF的投票权比例也有所提高。

文章认为,更令人感兴趣的也许是,中国在大中东地区的积极外交。中国一直利用其核心外交政策原则之一——不干涉别国内政——作为自己在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中搭便车的借口。但当叙利亚政府官员和反对派组织近期聚集在北京的时候,中国已决定帮助寻求叙利亚内战的解决之道。中国在中东日益加强的角色不仅反映了其对国际地位的渴望,也反映了其在该地区不断增加的巨大经济利益。中国60%的石油是进口的,其中大多数来自中东。

文章称,中国在大中东地区采取的新的积极姿态是否将取得积极结果,还存在很大的疑问。不过,鉴于中东在未来十年很可能陷入多层次的民族和宗教纷争,如果中国的这种新外交姿态是一种趋势,那么这对于困境中的美国外交而言或许是一个可喜的补充。

文章称,不过更大的问题是:是否能从中国在中东新的积极姿态中得出任何有关北京全球意图的更宏观的结论?它是否反映了中国已接受现有秩序,抑或中国的外交积极姿态只是一块垫脚石,目的是推动经过修正的以中国为中心的秩序?此外,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将成为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的合作伙伴还是竞争对手仍有待观察。中国是否会趋向于在南海争端中妥协?北京是否会同意与美国签署有效的双边投资协定,并消除其民族主义经济政策,从而允许美国企业获得更广泛的中国市场准入?尤其是,中国能否接受全球公共领域——网络、空中、太空及海上——的国际准则?

凤凰国际智库,思想市场领导者 扫描二维码 一秒关注 

[责任编辑: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