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国际智库思想市场领导者
 

叶海林:印度那些事——骑墙和砌墙


来源:澎湃新闻网

南海不是印度的关键利益,边界问题才是印度真正的对华战略核心所在。

结束不久的中俄印三国外长会上,三国外长一致同意:

“承诺维护基于国际法原则的海洋法律秩序,该秩序显著体现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所有相关争议应由当事国通过谈判和协议解决。外长们呼吁全面遵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及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后续行动指针”。

印度能够赞同这种表述方式,再联系到此前不久印度明确拒绝了参加美国发起的南海“联合行动”,不免让人产生印度在南海问题上的态度正在朝赞同中国立场的方向转变的感觉。然而,实事求是地说,印度的立场并没有变化,最多不过是把语序调整了一下。

中俄印三国外长的一致意见,印度照抄一遍,拿到美日印澳四方会议上宣读,也不会受到多少反对。一则,这只是一般性的原则表述,谈不上赞同谁或者反对谁;二则,说句对印度不太恭敬的真心话,印度在南海问题上持何种立场,对于南海局势的未来走向而言,即使不是像清朝皇帝对反法同盟的态度一样无关紧要,也不会比蒙古对南极冰层融化的意见重要到哪里去。

不管印度对维护南海航行自由的调门拔得有多高,必须要看到,南海不是印度的关键利益所在,印度的政策选择范围、力量使用决心、军事投射能力都是非常有限的。于印度,表达一下立场就可以了,这种立场要有道德高度,却不能产生实际成本,否则就不上算了。

这绝非是在批评或者嘲讽印度,恰恰是对印度外交成熟度的表扬。在非战略核心区域,印度的最佳策略就是显示出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既不赞成美国对中国的军事挑衅,也不赞同中国在南海对美国遏制手段的抗御。这不是骑墙,骑墙的意思是左右逢源两头讨好当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和某个中英文都很流利的国家差不多,而印度的做法刚好相反,对双方的立场都有所保留,从而使印度维护地区和平促进地区稳定的道义立场得以体现。这种策略是相当聪明的,应该给予高度评价。

假使印度在南海站在美国一边反对中国的维权努力,势必激起中国的反弹,为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会晤增添不和谐因素。而边界问题才是印度真正的对华战略核心所在。有没有可能印度是故意用在南海问题上的强硬立场来给中国施加压力,迫使后者在边界问题上作出让步呢?这种可能性可以说微乎其微,十多轮的特代会谈、莫迪总理2015年对中国的访问,早已表明中国方面并不接受所谓中印两国都是强势政府执政因而应该尽快实质性解决边界问题的主张。中国所同意的,其实只有前半句而已。对一个强势政府施加空洞的外交压力,却无力(这是重点,需要说三遍)辅之与强大的军事压力,效果很可能是负面的。这一点,印度不会想不到。

印度不会公然给美国站台,恰是因为如此,但又不仅仅因为如此。印度很清楚,这时候给美国人作跟班,并不会让印度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地位有显著提升,也不会让印度在对美外交中获得多么重大的回报。印度可没觉得美国的空头许诺和口头表扬多值得追求,即使印度参加了美国的“联合巡航”,也只能排在日本之后,甚至未必能超过澳大利亚——虽则印度的确能派出比日本和澳大利亚海上武装力量都大的船,但是即便如此,也决不会有人把美印关系形容成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大国关系,何必呢?再说了,这种虚招子,吃不能消化,花又不能变现,放在手里还不断贬值,就是一个然并卵。

印度在美印关系史上也不是没吃过被美国忽悠的亏,那句话怎么说的来着:“骗我一次,怪你坏,骗我两次,怪我蠢”(Fool me once, shame on you, fool me twice, shame on me),好像很有道理的样子。对于印度来说,最好的策略,就是静静地站在那里,看中美两国“互撕”,而不是奉行机会主义的骑墙政策。道理很浅显,骑墙不是没有成本的,骑墙要支付信誉下降的代价。对于某些小国来说,由于人微言轻,信誉高低无甚重要。而对于要成为世界大国或者自认为已经是世界大国的大块头来说,为了口惠而实不至的一些赞誉就去骑墙,那可就再蠢不过了。说到底,原则不是不可以用来出卖,立场不是不可以标价出售,但不可以卖得如此便宜。

不要以为印度什么事情都会如此超然,如此淡定。在南海,印度大可以唱些不偏不倚永远正确的花腔。但只要把目光转向到印度的周边地区,就会发现,印度并不把国际法准则当回事儿。别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了,就连印度、缅甸和中国一道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印度在处理与南亚周边国家的关系时,也都不放在心上。

2015年,印度公然支持尼泊尔境内的马德西人封锁边境制造尼泊尔能源危机,那时候,印度外交人员高谈阔论的可不是国际法原则,而是对尼泊尔“人权状况”的担忧。至于因为其“事实制裁”——印度的脸皮还没有那么厚,会公然以尼泊尔一部分公民的法律地位不够特殊为名对加德满都实施制裁,但他们也没否认自己就是要给尼泊尔一点颜色看看——而陷入困境的两千万尼泊尔人的人权状况恶化到什么程度,那可就不是印度所要关心的了。经常有人批评(猜猜是哪些人)中国的周边政策对邻国不够尊重,其实这种批评多多少少有些无厘头——中国对周边国家的舆论走向少有影响,也不愿意公开谈论其他国家涉及对华态度的内政问题,遑论左右其他国家的政治进程了。印度在这方面则可谓毫无避讳。

在印度的世界观中——其实任何一个大国都是如此,只不过印度会把话说得比较直白——战略核心区域、战略延伸区域和战略无关区域本来就是存在界限的。印度人在自己所处的南亚次大陆也就是其战略核心区域,可绝不会玩什么骑墙的把戏,反而沿着从喜马拉雅山到安达曼-尼科巴群岛再折回到到北阿拉伯海然后北上到印巴边界砌了一道结实的墙。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其他大国都羞于使用或者不敢于使用的“势力范围”概念,印度用起来一点都不会不好意思。印度对南亚周边国家的态度明显区别于对待其他地区,除了一向桀骜不驯的巴基斯坦,印度把南亚其他所有国家都看作自己的禁脔,时刻警惕着其他大国的染指。这种视周边为后院的想法,其他大国可能(?)也有,却很少有像印度一样敢于直言不讳地承认的。

而印度的坦率——或曰蛮横——还真为印度赢得了重要的战略收益。那就是大部分国家也都“忘记”了国家不论大小一律平等的基本原则,纷纷承认或者默认印度有权在自己的周边为所欲为,也就是认可印度在南亚砌的那堵墙。这可不是单凭实力就能做到的。试想如果中国把印度对尼泊尔的政策应用到菲律宾的态度上,所谓“国际社会”又将怎样反应?

可以争辩说,印度是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所认定的“好孩子”,而中国则是“坏孩子”,好孩子做一件坏事,情有可原,而坏孩子假使做了好事,也肯定别有用心。这话很不中听,但很遗憾就是事实。尽管印度能够混成好孩子也有着印度自身行为以外的环境因素。然而无论如何,有一点必须承认,印度对自身战略核心利益和核心范围的清晰表述,相当程度上为印度和其他国家进行战略博弈时节约了交易成本,避免了战略误判。这很可能是中国所需要学习的。正如不久以前我的一位印度熟人说的那样,中国的周边政策经常强调提供公共产品,建立命运共同体,但其实如果中国明确强调自己所要做的事情,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受到自己的战略安全焦虑和利益期待的驱动,其他国家可能更容易理解一些。

至于“公共产品”,不是不可以提供,但要想清楚,在国际体系下,话说得多好听,都不如可信的行动更有说服力。贸然打出这面旗帜,非但不会被体系的主导国认为是对国际体系不足之处的补充,相反,只会被理解为试图重起炉灶另立朝廷,这可比流露出对某一片具体的水域或者陆地的想法更具挑衅性。

凤凰国际智库,思想市场领导者扫描二维码一秒关注

[责任编辑: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