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何以深陷马来西亚政治泥沼?


来源:凤凰国际智库

文章来源:多维新闻网

作者:杜晋轩

外界多对一带一路的批评,多是中资以“一条龙”的模式输出本身的原材料、技术人员,对当地的涓滴效应有限,因此不少“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发展中国家对中资表示疑虑,而马国即是其中之一。

5月是2017年中马两国关系最不寻常的月份,在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前夕,马来西亚财政部底下的敦拉萨国际贸易中心私人有限公司(TRX City)以合作方未完成付款为由,使“依海控股(马)”及中国中铁集团组成的联营体(ICSB)对“大马城”项目注资60%股份的协议失效,尽管ICSB声明已完成付款,但马国政府不受理。自此,一扇因复杂的马来西亚政治斗争而开启的“罗生门”被打开。

对中方而言,“大马城”之所以重要,乃因它是招标中的“马新高铁”起点站,关乎中方能否拿下马新高铁项目。当中铁入股大马城的消息破局后,虽然马国首相纳吉布(Najib)在北京与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见面时,王健林表示有兴趣投资,然而当纳吉布返国后,立即宣布马方将持续百分百持股大马城,以让国家和人民受惠。面对这种戏剧性变化,各方仍雾里看花。

有一未经官方证实的说法,指中国施压马方将马新高铁由中方承包,却因此搞砸了大马城计划的参与。无论如何,大马城的破局会给中方带来何种警讯,仍有待更多信息的披露,但可肯定的是,这不完全是经贸合作破局的结果,而是已牵涉马国复杂的政治泥沼中。

马国对中资有疑虑

一带一路的发展模式是期望透过优先发展当地基础设施,进而带动发展中国家发展实体经济,使中方与当地国家彼此受惠。不过外界多对一带一路的批评,多是中资以“一条龙”的模式输出本身的原材料、技术人员,对当地的涓滴效应有限,因此不少“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发展中国家对中资表示疑虑,而马国即是其中之一。

尽管自2009年以来中国是马国最大贸易伙伴,而马国自2008年以来便是中国在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今年马国政府更与阿里巴巴集团合作打造大陆境外首个“数字自由贸易区”(Digital Free Trade Zone,DFTZ),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已为马国人民提供不少利益,但毕竟马国是区域小国,汹涌而来的中资必然使当地人民感到压力。

根据马国默迪卡民调中心在2017年4月所公布的民调结果显示,约七成马国人民对中国的存在和投资持正面态度,但在被问及中国不断增加投资让马国经济受益或是滋生更多国债时,有51%的人认为是后者。同时,根据新加坡《海峡时报》5月的报道,马国中小型企业公会会长江华强直言:“中国的问题是,他们要拥有和控制整条供应链。”可见马国人民认为中资或许对当地的投资有助于经济发展,但仍务实地评断潜藏国债及就业机会却不一定无惠及马国。

在中资进入马国的争议不断升高之下,马国政府必然要求中方更重视马国人民的利益,尤其纳吉布在接下来必须应对即将来临的全国大选,无法承受更多有关中资争议上的攻防。因此纳吉布出席在北京的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期间,向中方提出三大要求,即一切中资投资发展建设项目,都应优先聘用马国承包商、采用马国原料产品,以及培训和雇用马国各阶层专业人士或普通工人。

既得利益集团的反扑

在中国大陆,“阿里巴巴”代表马云的故事,而在马国、印尼等东南亚国家,却是侍从主义的代名词。“阿里”是指当地男性土著,而“巴巴”则指当地的华人。“阿里巴巴”的商业模式,指公司股权必须保留给马来土著统治集团,以方便他们掌控国家重大公共建设工程的承包,这是当地华商为求生存发展而产生的政商合作模式,然而这种模式却因中资大举进入而受到冲击。

马国政府与马云的阿里巴巴集团携手打造数字自由贸易区(图源:新华社)

同时身兼财政部长的纳吉布,近年因其主导的“一个大马发展公司”(1MDB)深陷政治献金丑闻,1MDB将7亿美元转入纳吉布的个人账户,令马国举国哗然,纳吉布自身也陷入了党内外的政争,如纳吉布的前副手慕尤丁(Muhyidin)与前首相马哈迪(Mahathir)成立土著团结党抗衡巫统(UMNO)。

而随着1MDB在2015年1月以约23亿美元把旗下电力公司EDRA的全部股权脱售予中国广核集团,以及在同年12月31日重组,并将大马城60%股权脱手予由马国柔佛州政府所拥有的依海控股(IWH)和中铁分别出资60%及40%组成的ICSB财团后,引起在野党对纳吉布受中国“金援”的质疑。

过往的“阿里巴巴”模式意味着马来统治者与当地华人的合作,假若纳吉布为解决1MDB资金问题及为赢得来届大选而寻求中国“金援”,俨然成了马来统治集团与中国人合作的“阿里巴巴2.0”。

在新旧“阿里巴巴”模式的交错之下,中资争议已并非全然是马国在野党炒作的话题,而是原有的复杂政商结构利益生态受冲击,中资在“大马城”的破局,是旧势力对亲中的纳吉布政权的反扑。

马哈迪因素

中资在马国的争议约在2016年12月底爆发,因近年中资大举投资马国房地产,以及铁路、港口等战略设施的趋势下,引起马国在野党的关注,包括已投入在野党阵营的马哈迪,他抨击纳吉布正典当国家主权予中国。

相对纳吉布较亲中的外交立场,被誉为“马来西亚现代化之父”的马哈迪在位时以捍卫“亚洲价值”为名,反对西方国家以民主、人权之名干涉发展中国家内政,同时提出“向东学习”政策,积极引进日韩技术与资金;同时,马哈迪为发展国家经济与提升马来族群的经济地位,仍运用既有的“阿里巴巴”模式,其朋党在马哈迪大力推行现代化的过程中获得庞大利益,但也因此产生了严重的裙带政治问题。此外,由於中铁集团组成ICSB的依海控股是有马国柔佛州苏丹的股份入注,这就牵涉到了马国复杂的王室政治,而马哈迪在位时为削弱王权,和柔佛王室有过节。

现年92岁的马哈迪在马国政坛仍有号召力,对纳吉布领导的巫统内部不同派系,以及本土的财团仍有不容小觑的影响力。因此外界认为“大马城”的生变是马哈迪与其朋党对纳吉布政权及柔佛王室的斗争结果。

东南亚对“一带一路”戒慎恐惧

纳吉布在受到来自利益集团与在野党的内外压力之下,同时为了即将到来的全国选举的政治考量下,未来对中国的立场可能更趋于保守的策略,不一定独厚中资,尤其纳吉布已在北京跟中方要求在马国的投资,必须照顾马国人民的利益。

归根结底,一带一路在马国所遇到的问题,是政治主权与经济主权问题,且这种困境中国不仅会在马国遇到,未来也会在其它东南亚国家遇到,如印尼强硬派伊斯兰教学者纳夕尔(Bachtiar Nasir)5月发表反中言论,称“国家应确保没把印尼卖给外国人,尤其是中国”,并矢言夺回经济主权。

因此未来东南亚国家对于一带一路下所输出的中资,基于主权思维,会有所“戒慎恐惧”。

[责任编辑:张添之 PN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