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杜志雄: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合作前景分析


来源:凤凰国际智库

【编者按:2016年6月18日,主题为“融合与共赢·同创丝路新梦想”的“2016年中国企业家博鳌论坛”在海南省琼海市博鳌镇隆重开幕,作为“2016年中国企业家博鳌论坛”分论坛之一的“全球视野下的农业对外合作”论坛于当日下午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杜志雄出席并发表讲话。他表示,“行稳致远”是农业“走出去”成不成功的最终衡量标准,“行稳致远”有三个目标:企业与社会利益最大化就并存;中外农业利益最大化并存,中外农民和消费者利益最大化并存。文章根据现场速记整理,与凤凰国际智库读者分享。】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杜志雄

众所周知“一带一路”的提出,正好赶上2014年中国农业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中央提出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2015年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的愿景与行动当中提出要拓展相互投资领域,开展农林牧渔业、农机及农产品生产加工等领域深度合作。2016年提出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及周边国家和地区在农业投资、贸易、科技、动植物检验检疫等方面的合作。通过“一带一路”战略,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建设,是我们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它既为中国农业对外合作开辟了新的战场,也为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去”,在全球开展产业链布局和价值链的拓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机遇。

“一带一路”沿线有64个国家,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其中不乏主要是以农业为主的一些国家。一般农业项目启动的比较快,也比较易得民心,所以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发战略的角度来看,加大农业领域里的合作事实上完全可以率先实行。

今天主要讲四个问题:

第一,充分认识农业合作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重大战略意义。

这里包括四点:一是,农业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意义,它是中国农业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的重要手段。前面叶部长的报告当中提到,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净进口国了,长期来看,至少在新世纪之前,以粮食为代表的农产品价格经历了100年的向下行,在好形势下中国人收入的增加一定会导致对农产品需求的扩张。而中国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都有限,所以我们一定要依靠国际。从2014年以来我们就是一个农产品净进口国,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当前农业仍然面临着资源的压力、价格的上升、环境的污染,以及技术应用规模狭窄,这也正是我们正在进行的农业供给侧和结构改革的背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通过“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它有利于中国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二,它也是沿线国际农业发展的助推力量,我们完全可以参与到乌克兰等等这些国家的农业开发当中去。三,它是中国农业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机遇。四,它也是增加中国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推手。

第二,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的主要领域。

首先是贸易。当然,农产品是非常宽泛的,我们主要是看粮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从总体上来看,它是世界粮食主要的种植地区,占48%左右。从各个国家的粮食品种来看,小麦的收获面积最大,稻谷次之,玉米相对较小。这些国家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小麦和优质大米的种植地区,这些正好是我国农产品结构短缺的地区,从这个角度来说通过贸易进口这些粮食对我们是有用的。刚才讲的是它的收获面积,从粮食的产量来看,它占到全球的38%。小麦和水稻分别占到45%和61%。这是一个领域,我们要通过贸易合作的方式来为我所用。

其次是投资。投资里有若干个问题:经营方式的问题、农业投入品的转化问题、农产品的加工及市场流通问题,还有动植物的检验检疫问题,这些国家在该方面是欠发达的,这是我们比较有优势的地方。还有农业技术转移、农业教育和培训,最后是农业融资。我们跟这些国家可以在这些方面开展农业合作,对其进行农业投资。

第三,农业合作会给中国农业“走出去”企业带来很大的机遇。

事实上农业合作是两块,我们今天的话题可能更多地是从“走出去”来考虑,它也有“引进来”的部分。农业合作“走出去”这一块,一个是我们的产品输出,包括我们过剩的化肥产能,缅甸的化肥、农药是非常短缺的。我们的技术设备输出,大家都知道我们是农机装备的生产大国,事实上我们的农机产能也有它的不适用性和过剩性,这也是可以向其他地方走的。第三是劳务输出,通过企业的输出带动劳务输出。此外,还包括资本输出。最后是产业转移与输出的问题,这是以中国为基础整个农业产业链的转移。

还有“引进来”的问题,一个是产品和品种,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我们的种子资源恶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以提供很多种子资源。还有技术和设备,美国和欧洲有很多适合中国或者是为中国农业现代化所需要的农机技术。事实上我们可以把技术“引进来”,同时把它的装备“引进来”。还有一个是资本,我们可以通过中外农业合作的方式,把国外的农业资本引入到中国的农业发展当中来,它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最后,我们的企业在走出去时的风险规范与规避问题。

企业走出去的风险细分包括:政策风险、法律风险、政治风险、市场和价格风险和自然风险。其中尤其是法律风险需要大家给予高度关注。面对各种各样的风险,“走出去”的企业和即将要“走出去”的企业,一个是要预置风险防控措施,这里面有三块东西非常值得提出来:公共关系,我们的企业走到那边一定要和当地的政府、社会和农民构建良好的关系,这是企业可持续经营的条件。第二是企业社会责任担当的问题,在国内可能有社会责任担当不是很好的状况,但是“走出去”一定要把这个担当拿起来,这对第一个公共关系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具体来说在扶贫助困、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要做到。第三是环境保护,我们千万不能把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不好的习惯,或者是对环境造成压力的生产方式带出去,这对你在那个地方进行可持续经营是不利的。所以既叫预置风险防控措施,也一定要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带出去,这就是最后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两者是紧密相关的。

在预置风险防控措施方面,分别有两个大的方面需要做工作:第一,国家和政府应该为企业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开展农业合作提供必要的支持。这种必要的支持涉及两点。第一点,我们的配额是可以优化的。第二点,要加快双边投资贸易协定的签订。中国现在正在跟美国、欧洲进行双边贸易协定的谈判,今天早晨7点多钟开始一直到现在,昨天美国财政部长雅各布•卢发表了一个讲话,中美双边投资贸易协定争取9月份谈成,并在9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和奥巴马总统举行高峰会谈时签下来。中美欧三大经济体之间的双边投资协定一定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行为、贸易行为产生影响,所以政府要加快投资贸易协定的签订。

还有法律援助问题,刚才讲到企业“走出去”面临很多的法律风险,而这种法律风险单靠企业自身也是有困难的。政府也是要给予援助,还有风险基金。此外,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政府要做好适当宣传,回击世界上称中国农业“走出去”是“新殖民”的无理言论。

事实上中国农业“走出去”,不仅对中国有利,也符合各当事国的利益。最早是中国到非洲的,但是我们没有从非洲进口一粒粮食。你到非洲去,如果要从增加中国的农产品供给的角度来说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大家不要忘了中国已然成为农产品的净进口国,一个农产品的净进口国需要的是世界市场的供需关系的稳定和价格的稳定。中国农业的“走出去”,把世界农产品供给的“蛋糕”做大,当然有利于保持世界农产品供需关系和价格的稳定。第二,如果我们进口太多,把世界农产品的进口价格抬得很高,很多发展中国家的价格还是要依靠世界市场的,所以我们通过做大“蛋糕”的方式帮助这些发展中国家解决他们的农业问题的话,从农业和外交方面来看他们一定会对我们有所支持。“无利不起早”,实际上我们走出去既有我们的经济利益,也有政治和外交利益,这是从国家层面讲。从企业来说,大家是一定要盈利的,如果不盈利,干脆就不要做。这是第一个方面,即政府应该做什么。

作为企业,已经参与或者正要参与农业合作的企业,可能也要加强自身的需求,要打好有准备之仗。要找好切入点,即你进入的是哪类国家,从事的是何种商品。第二,你要谋划好你的合作模式,是采取并购是还是独资独创,这都是需要搞清楚的。还有,企业要跟踪农业大势,还要把握国内外农业政策。最后是培养国际化经营人才,最后这一点上现在是最需要的。我跟很多已经“走出去”的农业企业有过一些交流,事实上他们现在面临的问题第一不是钱的问题,第二也不是找不到产业的问题,第三也不是找不到地的问题,核心的问题还是在于缺乏懂得国际农业发展大势、能够了解对象过的农业政策的专门的人才,这是它面临的非常大的问题。所以从风险防控和规避的角度来说,第一要有预置对策,第二是政府和企业都要做好各自应该做好的事情,只有这样,中国农业“走出去”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潜能。

在此,我也祝愿已经“走出去”和即将要“走出去”的农业企业,愿你们都能行稳致远。行稳致远有三个目标:企业与社会利益最大化并存;中外农业利益最大化并存,中外农民和消费者利益最大化并存,这是我国农业“走出去”能否成功的最终衡量标准。

凤凰国际智库,思想市场领导者扫描二维码一秒关注

[责任编辑:黄杰 PN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