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章节
凤凰国际智库研究报告
封 面 广东篇 上海篇 山东篇
更多章节

章节选择

封面 广东 上海 山东 河南 北京 福建 天津 河北 新疆 辽宁 吉林 内蒙古 云南 黑龙江 广西 贵州 西藏 长江 重庆 四川 陕西 甘肃 宁夏 江苏 青海 湖南 浙江 安徽 山西 湖北 江西 海南

西藏需着力打通南亚大通道和生态旅游

——带路调研:各省市如何对接一带一路

导语 “一带一路”正在从中国倡议的愿景转变为共商、共建、共享的积极行动,它必将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和秩序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2016年,各省将会根据方案展开“一带一路”系统对接。为给“一带一路”倡议提供科学的指导,凤凰国际智库高级研究员赵可金对中央部委、各省市区、企业、媒体、大学、智库和非政府组织如何对接“一带一路”进行了系统研究,实地调研对接方案。凤凰国际智库将定期发布相关调研成果,供有关机构和社会各界参考。

作者:赵可金 凤凰国际智库高级研究员、清华大学当代院副教授,兼任教育部区域国别研究基地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高校国际政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理事,2012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015年入选北京市四个一批人才。

西藏自治区位于中国青藏高原西南部,全区面积120.22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8,仅次于新疆,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称,常住人口总数317.55万人,可谓是地广人稀。西藏与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等国家毗邻,陆地国界线4000多公里,是中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门户。从公元7世纪初开始,作为中原地区强大政权的唐朝重新实现了国家统一,而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也实现了青藏高原有史以来的首次统一。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明,几次向唐朝求婚,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汉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开始活跃,吐蕃和唐朝先后八次会盟,“和同为一家”。此后三四百年时间内,在我国西南和缅甸、印度的崇山峻岭之间,汉藏经济文化交流开辟出一条贯穿西南腹地、路连陆海、连接境内外的交通大动脉,人称“古南方丝绸之路”。西藏就处在这条丝绸之路的陆路节点上,是我国面向南亚的战略枢纽。

元朝统一中国后,西藏地方在十三世纪后期被正式纳入中国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下,建立长官全国佛教事务及西藏等地军政事务的宣政院,在藏区划分三个不相统属的宣慰使司,直属宣政院管理,西藏建立起了与中央政府直接统属的行政体系,成为此后西藏行政区划沿革的基础。明清以后,在顺治、康熙年间,清朝朝廷先后册封藏传佛教格鲁派五世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封号,另设立驻藏大臣,建立了新的政教管理体系,西藏与中央政府和内地的联系更为紧密了。

然而,近代以后,随着欧美列强在全世界的扩张,先后有葡萄牙、意大利、英、俄、法等国派人以传教、通商、探险等方式潜入西藏,进行渗透活动,特别是英国和沙俄均想把西藏作为其实力范围,英国人还一度在1904年打到拉萨,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了在西藏地方驻兵、赔款和治外法权等利益。英国人在发现仅靠武力、通商等手段无法实现对西藏殖民目的后,开始通过收买、威逼利诱、挑拨离间的方式扶植西藏上层代理人,支持搞分裂活动,制造驱汉事件。和英国推动“西藏独立”类似,美国在20世纪40年代开始染指西藏事务,尤其是随着冷战爆发,开始利用西藏问题牵制中国,美国中央情报局秘密支持西藏上层发动武装叛乱并出逃印度。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后,印度也参与到支持所谓“西藏流亡政府”等境外分裂势力行列,到冷战结束后,国际上支持达赖喇嘛的势力出现合流,加大了利用达赖集团对中国发展进行牵制的力度,将新中国对西藏的各种建设和社会进步歪曲为对西藏独特文化传统、生态环境的破坏,要求中国政府改变对西藏的政策,改善所谓“西藏人权状况”,国际涉藏斗争日益复杂,最突出的表现是2008年3月14日,少数不法分子在拉萨制造打砸抢烧暴力事件,西方一些势力加大了对西藏事务的干涉力度,炒作所谓的“自焚事件”。正因为在涉藏事务上的复杂国际局势,西藏地区发展受到种种限制,与印度、尼泊尔、缅甸等邻国交往和开发始终没有获得大的突破。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提出,对西藏打通与周边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是一个巨大的利好消息。中央政府高度重视西藏工作,先后召开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努力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2013年3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西藏代表团审议时明确提出“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要战略思想,对西藏发展作出了“坚定不移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积极构建维护稳定的长效机制,加快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确保到2020年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指示。”2015年3月28日,在国务院授权三部委发布的《愿景与行动》文件中,明确提出要“推进西藏与尼泊尔等国家边境贸易和旅游文化合作。” 2015年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进一步推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工作会议强调,做好新形势下的西藏工作,必须坚持党的治藏方略,把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作为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坚持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确保国家安全和长治久安,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各族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确保生态环境良好,共同建设更加美好的新西藏,创造更加幸福的新生活。

在中央治藏方略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指导下,西藏自治区党委、自治区政府也明确了对接的思路和方针。2015年1月18日,自治区主席洛桑江村在西藏自治区十届人大三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南亚大通道,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推动环喜马拉雅经济合作带建设。”2015年4月16日,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主持召开自治区党委常委会议,强调要不断扩大开放,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参与开辟南亚陆路大通道、建设环喜马拉雅经济带,加强与尼泊尔等国家边境贸易和旅游文化合作。显然,“一带一路”已经成为新常态下治藏兴藏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西藏很有可能借助“一带一路”成为中国向南开放的重要门户和枢纽。

一、建设世界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

青藏高原地区战略地位重要,生态资源丰富,是一个发展潜力很大且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历来作为中国西南边疆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屏障,更是维护祖国统一、增进民族团结、巩固边防、反对民族分裂势力破坏和渗透的桥头堡与前沿阵地。长期以来,由于地处边疆、交通不便和民族宗教情况复杂等原因,该地区并没有成为国家规划发展的重点区域,维护社会稳定成为该地区党委政府的首要任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相对滞后。新中国成立以来,治藏方略工作走过了两个重要阶段。从1950年西藏和平解放到20世纪70年代末,主要依靠以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为主要内容的政治统战。自1980年以来,在坚持政治统战的同时,更多采取了以对口援助、经济开发为主要内容的经济统战。

近年来,随着内地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和内地与藏区交流的日益深入,藏区面临着来自内地更大的竞争压力,内地与藏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也在迅速拉大,加上达赖集团藏独分离势力的渗透和挑唆,藏区维护社会稳定的形势日益严峻,正在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干扰因素,一些地区甚至陷入了“落后-抗议-维稳-再抗议-再维稳”的恶性循环。同时,在以GDP论英雄的政绩考核体系驱动下,一些矿山开采、水利水电项目、污染排放高的项目对大香格里拉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不仅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冰川退化、气候异常、泥石流频发等生态问题日益严重,也引起了当地藏民的抗议和不满,甚至成为与亚洲周边邻国关系紧张的诱因之一。比如云南境内的澜沧江与下游湄公河在水资源利用上,引发了中国与下游国家之间关系的紧张,西藏境内的雅鲁藏布江与印度下游的布拉马普特拉河也成为影响中印关系的因素之一。

此外,西藏自治区属于汉文化、藏文化和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交织地区,汉文化、东巴文化、康巴文化、安多文化、白族文化等多种文化并存,在彼此交流交融的同时,也诱发了矛盾冲突。尤其是市场化的冲击下,不少优秀的原生态文化、非物质遗产的传承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比如唐卡艺术正在受到商业化运作的侵蚀而失去其艺术水准,一些长达四百年的壁画、原生态艺术因缺乏保护而衰败。面对发展、稳定、生态文化等方面的压力,迫切要求西藏自治区在对接“一带一路”过程中,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探索一条符合当地实际、发挥资源优势的发展道路,通过发展谋求社会稳定,通过保护实现持续发展。如何综合各方面资源、条件和比较优势,寻求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成为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努力探索的核心课题。

云南藏区是全国藏区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示范区。云南香格里拉的经验主要有两条:一是通过大力发展旅游带动战略,不仅给当地藏民生活带来了实惠,而且促进了汉藏族群的融合和交流,促进了云南藏区旅游业和吸引外资的快速发展。二是民族矛盾和宗教差异采取相对比较宽容的政策,通过文化交流和融合的方式,建立宽容和理解的精神纽带。西藏自治区由于并非出于汉藏文化碰撞的前沿地带,且中央对西藏有非常大的支持力度,反而相对比较稳定。因此,对接“一带一路”的涉藏统战和维稳工作应将重点聚焦于在汉藏文化互动的断裂带,在思路上在强调政治统战、经济统战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文化统战和生态统战,通过文化交流和生态保护赢得人心,凝聚强大的政治支持度,建设世界生态旅游文化目的地。

因此,建议西藏自治区应在政治统战和经济统战基础上,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生态文化建设上来,寻求与广大藏区民众的社会和政治认同的最大公约数。建议西藏自治区以理念创新和品牌战略为突破口,通过塑造融民族性、独特性、神秘性、真实性、体验性等审美特征于一体的丰富深邃的“青藏文化”品牌,提升青藏高原在世界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带动五省藏区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使之成为中国发展的一个亮点。针对基础设施投入大、生态环境脆弱以及谋求藏区长治久安的现实需要,应将开发青藏高原和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圈上升为国家战略,由国家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规范,整合国家各方面的资源,在五省藏区交界地带培植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国家级生态文化保护示范区。

针对划设生态红线缺乏抓手的问题,建议学习和借鉴一些国家所采取的国家公园管理制度,切实增强生态自我维护和持续发展能力。国家公园是社会公益事业,不同于以盈利为目的的旅游开发区,国家公园的保护经费由中央政府拨给国家公园管理局,还可以通过税费减免和降低门票价格等措施鼓励社会各界对自然和文化遗产投资,为国家公园管理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鼓励藏区建设若干国家公园,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申报成为国家级公园,严格按照国家公园标准和制度对脆弱的生态文化实施抢救性保护,逐步将其纳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针对青藏高原地区原生态文化遭受冲击甚至频临消亡的严峻形势,建议西藏自治区设立若干生态文化保护区,对一些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进行重点保护,比如东巴文化保护区、康巴文化保护区、卫藏文化保护区等,并与旅游开发结合起来,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形成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在建立原生态文化保护区的同时,对濒危文化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完善国家专项保护机制,通过申遗等渠道实施专项抢救性保护。

针对现有旅游品牌战略缺乏和国际影响力有限的问题,建议搭建各种形式的旅游文化交流平台,比如借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旅游组织和一些国家举办的国际旅游节、旅游年、旅游论坛等活动,鼓励建立健全自驾游综合服务体系,大力发展自驾游产业,提升青藏高原的国际影响力。

二、打通南亚大通道,基础设施是先导

作为历史上南方丝绸之路、唐蕃古道、茶马古道段的重要路段,西藏对接“一带一路”战略应把打通南亚大通道摆到首要位置,注重争取中央政府支持,借助对口援藏力量,整合各方面资源,锁定基础设施薄弱环节,推动建设铁路、公路、航空等综合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实现交通、贸易、金融、能源和现代物流业等领域的跨越式升级,拉近与周边省市以及南亚国家在能源、电信、商贸以及物流等领域的交流合作联系。

打通南亚大通道,基础设施是先导。针对西藏自治区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要通过完善国家财政税收政策支持、金融政策支持、地方各级财政投入以及多元化民间投入机制,加大对该地区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为生态旅游圈开发提供强有力的财力支持。建议西藏自治区在铁路和高速公路建设短时期内难以实现突破的情况下,开辟空中旅游航线就变得十分重要。要推动拉萨贡嘎机场、昌都邦达机场、林芝米林机场、阿里昆莎机场、日喀则和平机场、那曲达仁机场以及与周边省区的康定机场、亚丁机场、香格里拉机场等的互联互通,力求形成安全、方便、快捷的旅游交通网络体系,建设两小时旅游活动圈,打造“漫游快旅”的康藏风情游。同时,明确边境公路项目建设为优先发展战略,推进国道高速化和省道高等级化,推进青藏铁路扩能改造建设,推动川藏、滇藏、新藏铁路以及日喀则至吉隆(或樟木)口岸铁路建设,加快通信、电力、供水、环保和信息化建设,力求区域干线公路与景区(景点)览胜交通连接起来,并制定高标准的管理制度和养护机制。

打通南亚大通道,边境口岸是关键。针对边境口岸通关手续复杂、承载容量有限的问题,西藏自治区应确立外通口岸、内接腹地的思路,解决口岸和通关便利化问题。建议西藏自治区将“一干线、两基地、三出口”作为建设南亚陆路贸易大通道的依托,大力建设吉隆口岸,稳步提升樟木口岸,积极恢复亚东口岸,加快发展普兰和日屋口岸,大力发展西藏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逐步将西藏打造成为中国陆路通往南亚国家的贸易和物流中心。要依托口岸,加快建设日喀则——吉隆、日喀则——亚东铁路,加快中尼公路的升级改造,全面改善口岸及口岸地区基础设施条件,作为对尼泊尔、印度和缅甸开放的前沿基地。

打通南亚大通道,商贸物流是基础。针对青藏高原运输成本高的问题,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航空货运、公路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形成覆盖全区的物流体系,并依托日益完善的交通网络,逐步辐射全国西部、中部地区,通往南亚。建议西藏自治区加快建设拉萨、那曲、昌都、日喀则为物流仓储基地,吸引国内外大型物流公司到西藏投资创业,依托航空运输网建立青藏高原联通全国各地和东南地区的高原商贸物流丝路。

三、推动环喜马拉雅经济合作带

喜马拉雅山脉是西藏与南亚次大陆的天然界山,也是中国与印度、尼泊尔、不丹、巴基斯坦等国的天然国界,西起克什米尔的南迦-帕尔巴特峰,东至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的南迦巴瓦峰,全长2450公里,宽200~350公里。长期以来,由于地处高原苦寒地带,环喜马拉雅地区的中国云南、西藏与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缅甸、印度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较为落后。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将这一区域融合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对接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西藏自治区提出了围绕打造面向南亚的大通道,加快建设推动环喜马拉雅经济合作带建设,推进中尼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环喜马拉雅经济合作带构想是以西藏作为中国对南亚国家开放的桥头堡,以樟木、吉隆、普兰、亚东等口岸为窗口,以拉萨、日喀则等城市和内地援藏省市为腹地支撑,推进中国与尼泊尔、印度、不丹、斯里兰卡等南亚国家的经贸、物流、投融资等合作与发展。

在依托边境口岸建立跨境经济合作区的同时,依托青藏铁路及其延伸段拉日铁路建设,发展临轨经济,带动沿国道219线、318线、109线的路域经济,重点发展朝圣线路、生态旅游线路、文化旅游线路等,将西藏广袤的高原地区链接起来。建议西藏自治区在开辟交通、物流大通道的基础上,推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金融合作、粮食合作以及能源合作机制,打破条条框框的限制,打破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将以拉萨为中心的城镇圈与西藏各地紧密联系起来,实现共同发展。

要集中精力发展以贡嘎机场、拉萨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中心的拉萨-泽当城市群经济圈,以推进新型城镇化为重要抓手,加快建设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和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议西藏自治区政府和拉萨市加强拉萨经济圈与内地经济圈的对接,借助对口援藏加大贸易、旅游、投资、物流等无缝对接,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支持力度,加快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从而为促进西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跨越式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总之,尽管西藏僻居青藏高原,加上境外分裂和反华势力牵制,发展优势并不明显,但青藏高原的壮美山川和藏传佛教文化深深地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随着“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启动,西藏只要坚持以打通南亚大通道为目标,坚持不懈地改善基础设施,推动建设世界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推动建设环喜马拉雅经济合作带,西藏就一定能够成为“一带一路”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大美青藏高原上。

(此研究成果将以连载形式发布,敬请持续关注)

17

凤凰国际智库出品 监制/邹明 编辑/黄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