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章节
凤凰国际智库研究报告
封 面 广东篇 上海篇 山东篇
更多章节

章节选择

封面 广东 上海 山东 河南 北京 福建 天津 河北 新疆 辽宁 吉林 内蒙古 云南 黑龙江 广西 贵州 西藏 长江 重庆 四川 陕西 甘肃 宁夏 江苏 青海 湖南 浙江 安徽 山西 湖北 江西 海南

​青海: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基地和重要支点

导语 ​编者按:“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贯穿欧亚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自从两大倡议提出后,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相关讨论如火如荼,十分热烈。随着各省区市、中央部委、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在10月份前陆续出台对接方案,在2015年下半年可能会掀起一场“一带一路”建设的高潮,并吸引其他沿线国家竞相跟进。“一带一路”正在从中国倡议的愿景转变为共商、共建、共享的积极行动,它必将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和秩序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伟大的实践需要伟大的理论,为给“一带一路”倡议提供科学的指导,凤凰国际智库高级研究员赵可金对中央部委、各省市区、企业、媒体、大学、智库和非政府组织如何对接“一带一路”进行了系统研究,实地调研对接方案,并作出若干点评。凤凰国际智库将定期发布相关调研成果,供有关机构和社会各界参考。

作者:赵可金 凤凰国际智库高级研究员、清华大学当代院副教授,兼任教育部区域国别研究基地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高校国际政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理事,2012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015年入选北京市四个一批人才。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江河源头”、“中华水塔”、“天河锁钥”,并扼守青藏线,俯瞰内陆,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在历史上,青海最早为羌族游牧狩猎地区,后来与匈奴、华夏之间交融,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由于毗邻西藏,自元朝开始,青海受藏传佛教影响,在文化上又受到西藏的巨大影响,青海成为汉藏角力地带。近代以来,伊斯兰教的输入,回民反清斗争此起彼伏,加速了清朝的衰落。辛亥革命后,以马家军为代表的地方军阀实力在青海崛起,马氏家族对青海人民进行的经济榨取、军事镇压、政治迫害等,空前残酷,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已经是“工商凋零,民不聊生,田园荒芜,十室九空,草原衰败,人畜不宁”。新中国成立后,成立了青海省,经济社会事业有了很大改观,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下,青海发展迅速。目前,青海人口有580万,2014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301亿元。不过,相比沿海地区,青海由于地处高原,面积虽大,但适宜开发面积小;生态资源丰富,但维护生态安全的压力较大;人口虽少,但少数民族比重高;经济总量较虽小,但承载各方面功能较重。因此,如何从青海实际情况出发,走出一条经济发展、生态安全、人文和谐的欠发达地区跨越发展之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和谐,是青海省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对青海探索跨越式发展道路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在国务院授权三部委发布的《愿景与行动》中,强调青海要“发挥民族人文优势”,“加快西宁开发开放”,与其他西北地区省份一起,“形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从这一要求出发,青海省委省政府经过长期的调研讨论,在2015年12月10日,青海省长郝鹏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青海省参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实施方案》,提出努力把青海建设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战略通道、商贸物流枢纽、产业基地、人文交流基地,并明确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等八个方面的任务。12月25日,青海省委书记骆惠宁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议,部署我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审议并原则通过了《青海省参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实施方案》,强调要充分发挥青海省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战略通道、物流枢纽、人文资源、生态、能源资源和产业基础等优势,加快现代综合物流中心和保税区建设,打造绿色生态走廊,开创青海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不难看出,青海省的对接方案突出了对外开放、战略基地和重要支点三个关键词,努力把青海打造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支点。

​开创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长期以来,作为入藏门户,青海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青藏高原独特的地形地貌也限制了青海与外界的联系,实现青海跨越式发展首要的任务就是扩大开放。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中国对外开放的重心是东南沿海,青海作为西北内陆省份没有太大的优势,除了西宁、海东等东部城市开放程度有较大提升之外,青海其他地区发展迟缓。“一带一路”的提出,在空间上改变了青海对外开放的不利地位,东中西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赋予青海“向西开放”的广阔战略平台,向西开放一下子将青海摆在了突前的位置,青海紧邻西藏和新疆,距离印度、巴基斯坦和中亚、中东国家比较近,以区域间综合交通网络为纽带,以沿线交通基础设施和中心城市为依托,对区域内贸易和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向西开放有利于开创一个新的走廊式区域经济发展布局。

​从青海的地理区位和交通基础条件来看,青海作为贯穿丝绸之路南北两条线的桥梁和纽带,是中国联通中亚、南亚国家的重要走廊和通道。因此,青海可以确立“东出、西进、南下”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思路,加强与中亚、南亚国家的经贸交流,深化与周边省区的经济合作,加快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推动对外开放搭建了新的战略平台。

​所谓东出,是指以兰青、青藏铁路线为主轴,以轴线上的主要城市(镇)为支撑点,推进形成以西宁为中心、以海东为重要组成的东部城市群,融入以兰州为中心的西北城市群和以西安为重心的关中城市群所支撑起来的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借助丝绸之路经济带拉动青海东北城市群的跨越式发展。由于青海东部地区以西宁市为中心的16个县占全省人口的70%以上,东部地区经济形成跨越式发展势头,对于带动整个青海发展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尤其是西宁市自古以来就是古“丝绸之路”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也是西北交通要道和军事重镇,素有“海藏咽喉”之称。近年来,西宁致力于打造“中国夏都”和“世界凉爽城市”,与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密切的联系。随着西宁与兰州协同发展以及对外开放程度的提升,青海东北地区将成为带动青海发展的强大增长极。

所谓西进,是指依托茶格高速、柳格高速以及连接格尔木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喀什地区等南疆地区的公路,推动格尔木、德令哈为中心的柴达木地区一体化发展,着力开发丝绸之路南线旅游线路,对接正在开发的中巴经济走廊,架起连接大美青海与中亚、南亚国家的大通道。格尔木地区以东是西宁和青海湖,以北是敦煌,以南是拉萨,以西是可可西里和南疆盆地,是大美青海黄金旅游段,境内有大量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只要加快铁路、公路、民航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就能在青海西部建立起一条交通运输、商贸物流和旅游度假的黄金通道。

所谓南下,是指推进兰州-西宁经济区与成渝城市群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之间的协同发展,提振西三角经济区,在内陆腹地打造一个区域增长极,带动内陆地区共同发展。由于该地区是藏族、羌族、蒙古族、回族等多民族交汇地带,要通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互接互补和人文交流对话三个支柱的建设,共同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以抱团取暖的方式,创造一个区域市场和经济增长三角,这是“一带一路”得以成功的关键,也是难点所在。

​建设丝绸之路上的产业合作基地和人文交流战略基地

​青海地域广阔,能源资源储量丰富。目前已探明储量的多种矿产资源中,50多种居全国前十位、20多种居全国前三位、10种居全国首位。青海的清洁能源独具优势,水能储量可以装机2000多万千瓦;青海日照时间长,荒漠化土地多,是全国乃至全球太阳能最为丰富的地区。“一带一路”战略的启动,有助于借助外部力量开展产业合作,着力打造世界有影响力的盐化工基地、全国乃至全球有重要影响力的锂电产业基地、有色金属深加工基地,大力发展光伏发电和光伏制造业,壮大提升特色生物产业和现代农牧业。建议青海省科学规划,完善顶层设计,在确保生态安全前提下,设立青海特色产品展示中心,积极推进跨区域产业分工协作,培育清真绿色食品、特色农牧产品、生物医药等出口加工基地,建设面向沿线国家地区的国际营销网络,推进与中亚、南亚国家的产业对接和融合发展,将青海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青海有着悠久历史,是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的地方,全省少数民族人口占47%,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和蒙古族等民族在这里交流融合、繁衍生息,伊斯兰教文化、藏传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和儒家文化长期交流,融汇发展。建议青海发挥人文交流底蕴深厚的优势,整合“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中国(青海)藏毯国际展览会”、“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夏都国际论坛”、青洽会、清食展等国际体育、文化、经贸节会及活动,搭建世界凉爽城市大会和相关人文交流活动,以人文交流提升大美青海的品牌,逐步建立丝绸之路人文交流基地。

​打造丝绸之路生态安全重要支点

​青海山川汇集、河湖密布,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面积高寒湿地、高寒草原,是全球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对整个东亚地区甚至对北半球的气候形成和演变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为三江源头,青海每年向下游地区提供600多亿立方米安全洁净的水,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水塔”。因此,青海对接“一带一路”并非重在开发,而是重在保护,青海要把保护生态系统,捍卫生态安全屏障作为首要任务,青海对接丝绸之路,核心是生态思路,绿色思路,这一点必须始终坚守,不得动摇。

​青海要确立生态立省的理念,青海不必与其他省市比经济发展指标,而是要加强与周边省区和沿线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及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的合作,共建绿色生态走廊。建议青海省确立明确的生态安全战略,加强以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生态功能区为屏障,以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生态带、青海湖草原湿地生态带为骨架以及禁止开发区域组成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为中国坚守生态红线和生态底线,这不仅是对“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巨大贡献,也是对整个中国发展的巨大贡献。

​青海在坚守生态安全红线的同时,借助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着力打造丝绸之路主题旅游联盟,打通生态旅游丝路。尤其是青藏铁路、兰新高铁开通后,青海生态旅游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建议青海省统筹规划,打通高原生态旅游线路,将高原生态游、丝绸之路游、民族地区文化体验游等结合起来,与沿线国家共建旅游丝路联盟。

​总之,青海作为三江源头和多民族交汇地带,开放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只要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大美青海的壮美风光和丰富的能源资源优势就会转化为发展优势。值得提醒的是,对青海来说,最重要的并不是发展,而是捍卫三江源头的生态屏障,即便青海经济没有什么发展,只要守卫住生态安全底线,为三江中下游地区提供干净的水源,就是对“一带一路”的重大贡献。在此前提下,青海可以大力发展以生态旅游和人文交流为核心的旅游丝路,将青海连接在丰富多彩的“一带一路”上,这才是青海对接“一带一路”的重心所在。

(此研究成果将以连载形式发布,敬请持续关注)

24

凤凰国际智库出品 监制/邹明 编辑/黄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