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章节
凤凰国际智库研究报告
封 面 广东篇 上海篇 山东篇
更多章节

章节选择

封面 广东 上海 山东 河南 北京 福建 天津 河北 新疆 辽宁 吉林 内蒙古 云南 黑龙江 广西 贵州 西藏 长江 重庆 四川 陕西 甘肃 宁夏 江苏 青海 湖南 浙江 安徽 山西 湖北 江西 海南

四川再升级 成为“向西向南”开放的核心腹地

——带路调研:各省市如何对接一带一路

导语 “一带一路”正在从中国倡议的愿景转变为共商、共建、共享的积极行动,它必将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和秩序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2016年,各省将会根据方案展开“一带一路”系统对接。为给“一带一路”倡议提供科学的指导,凤凰国际智库高级研究员赵可金对中央部委、各省市区、企业、媒体、大学、智库和非政府组织如何对接“一带一路”进行了系统研究,实地调研对接方案。凤凰国际智库将定期发布相关调研成果,供有关机构和社会各界参考。

作者:赵可金 凤凰国际智库高级研究员、清华大学当代院副教授,兼任教育部区域国别研究基地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高校国际政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理事,2012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015年入选北京市四个一批人才。

四川地处作为中国内陆腹地,西依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北近秦巴山脉,东接湘鄂西山地,南连云贵高原,中部是四川盆地和成都平原,是中国西南、西北和中部地区的重要结合部,在历史上一直是承接华南华中、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中亚南亚东南亚的重要交汇点和交通走廊,因物产丰富,资源富集而被誉为“天府之国”。早在商周时期,四川地区就建立由古蜀族为重心的蜀国,战国时期为秦国所兼并,宋朝时设立川峡四路,故称四川。近代以来,随着列强在中国渗透,重庆开辟为通商口岸,四川开始步入近代化进程,长期饱受川内军阀混战之苦,民生凋敝,四川实行川、康分治。抗战期间,四川成为中国抗战大后方,沿海沿江的各类工矿企业、高等院校和文化团体内迁一部聚集在四川,300万川军出川抗战,为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1949年12月,四川解放,隶属中共中央西南局、西南军争委员会和新南军区管辖。西南局撤销后,恢复四川省建制。20世纪60年代,和重庆一样,四川省也是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许多大型企业从东北和沿海向四川迁移,推动了四川的工业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很快,1997年川渝分治后,四川仍然是内陆大省,幅员48.5万平方公里,居中国第五位,人口8356.5万人,列第四位,国内生产总值在2014年实现28536.7亿元,位居全国第八位,拥有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132种,占全国资源种数的70%,为全国的资源、能源大省,是川气东送的起点。拥有各类产业园区200多个,283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四川,其中境外500强企业210家,已经发展成为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工业、农业、军事、旅游、文化大省。

从地理区位上来看,四川省处于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是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中亚南亚东南亚的重要交通走廊,内陆开放的前沿和西部大开发的依托。因此,在国务院授权三部委发布的《愿景与行动》文件中,强调四川要利用内陆纵深广阔、人力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较好优势,发挥好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的平台优势,依托成渝城市群等重点区域,推动区域互动合作和产业集聚发展,打造成都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同时,要求建立中欧通道铁路运输、口岸通关协调机制,打造“中欧班列”品牌,建设沟通境内外、连接东中西的运输通道。根据中央政府的战略规划,四川省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加快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具体来说,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打造成渝经济区新高地,成为西南经济重心和创新中心。

作为连接“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纽带,四川需要充分发挥成都的战略支点作用,将成都及其周边城市打造成为成都城市群经济圈,使之成为中国西南地区的经济重心和创新中心,继而发挥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的增长极效应。

成都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腹地,在秦汉时期就成为全国大都市,人口聚集,商业繁荣。唐宋之后,成都更是成为全国首屈一指的大都市,商业发达甚至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由于承载三千多年的历史,成都历史文化古迹众多,商贸和旅游都是十分发达,199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西南地区的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讯枢纽,更是设立外国领事馆数量最多和开通国际航线数量最多的中西部城市。近年来,成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人口达到1400多万,经济总量超过1万亿人民币,是全国14个计划单列市和副省级城市,2007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为继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海滨新区之后又一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天府新区成功晋级国家级新区。2015年由国务院批复并升格为国家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这一切都为成都成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地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成都由于地处内陆,不沿边,不靠海,经济社会文化都自成一体,思想观念保守,市场意识较弱,缺乏带动和引领周边地区发展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要求不相适应。建议四川省按照“一核、四群、五带”的城镇化战略格局,依托区域性中心城市和长江黄金水道、主要陆路交通干线,通过建设高铁、城铁、高速公务网,将成都与周边的德阳、都江堰、资阳、眉山、雅安等中小城市连为一片,着力打造成都一小时生活圈和两小时工作圈,释放成都大都市对周边城市的带动效应。同时,建议成都市要打破传统思维定势,确立外接长江经济带个省区市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内连四川各地市抱团取暖的思路,梯次推进半小时交通圈与八小时交通圈,尤其是依托作为中国第四大航空枢纽的成都双流机场,充分利用其72小时过境免签等政策优势,建设航空港综合经济试验区,并成德绵广(元)、成眉乐宜泸、成资内(自)、成遂南广(安)达与成雅西攀五条各具特色的城镇发展带建设对接周边城市群的经济走廊。

四川盆地呈现为成都与重庆双核驱动的格局,成都城市群经济圈的发力仅靠四川一省之力是做不到的,必须改变重庆和成都恶性竞争的格局,在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指导下,谋划和推进成渝城市群经济圈建设。川渝地缘相接、人缘相亲、文化一脉,经济社会发展联系十分紧密,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市场空间互补性强。成都和重庆自古就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金融和商贸重镇,商圈密布,资源丰富,在经济和人文两个方面有着对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雄厚基础。建议川渝两省要加强协同发展,成都和重庆两个城市要加强战略协同和互联互通,共同推进成渝经济区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强大竞争力和吸引力。特别是要通过推动基础设施、信息、市场、人力资源、技术等领域一体化,加强治理协同和产业联动,将成渝城市群建设成为产业集聚、进出口贸易集聚、海外投资集聚三大经济高地,成为国际知名、国内领先、辐射带动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二是打通沟通境内外、连接东中西的大通道。

四川地处青藏高原与湘鄂西山地的交错地带,高山大川环绕四川盆地,自古就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长期以来,困扰四川发展和与外界联系的最大瓶颈就是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导致四川盆地经济社会文化自成一体,形成独具特色的地缘政治经济板块。因此,对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四川首要的是打通沟通境内外、连接东中西的大通道。

近年来,经过不断建设,四川交通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善,不仅宝成铁路等5条铁路干线、8条铁路支线和4条地方铁路组成的铁路网和高速公路网让四川四通八达,横贯全省的长江干线与岷江、金沙江支线在境内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水路运输网络。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和在建的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更是将成都与世界连为一体。“一带一路”提出后,四川省要着力推进立体交通和互联互通,既要提升硬件,也是创新软件,真正将四川搭上“一带一路”的快速列车。建议四川将打通交通瓶颈,构建综合立体交通走廊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形成区域物流集聚效应,打造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向西,以成兰铁路和兰渝铁路为代表,打通通往中亚和巴基斯坦经济走廊的便捷通道;向北,打通连接欧亚大陆桥的运输大通道,对接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向南,对接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运输通道和西南出海大通道,积极融入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和中巴、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向东,全面推进长江黄金水道建设,推动港口码头的互联互通。

在推进交通互联互通的同时,四川还要牢牢抓住商务物流这一关键,依托四川盆地,实现通江达海,按照西部物流中心的定位,打造和利用好航空、铁路、水运港口,加快建设便捷高效的国际物流运输体系,提升物流专业化、信息化和国际化水平。建议四川制定“空中丝绸之路”的战略规划,推动设立成都航空港综合经济试验区,以创新创意创业为主体,建设对接一带一路的商贸物流基地,加快高铁和成都新机场的建设,打造亚欧物流新通道,构建空中丝绸之路的核心枢纽。同时,要着力打通口岸对接障碍,推动实现大通关,为货畅其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管理环境。

三是搭建向西向南开放的大平台。

闭关自守是四川发展的瓶颈,开放进取则是实现四川对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关键,四川资源富集,人口众多,各方面的优势得以释放都要有赖于对外开放平台的建设情况。尤其是四川地处中国西南地区的独特地理区位,决定四川可以将向西向南开放作为开放重点方向。四川有众多国家级的开发区、高新区和内陆开放合作平台,完全可以通过加强天府新区、成都高新区综保区、中国科技城、攀西战略资源开发试验区等园区,搭建内陆开放大平台建设。目前,四川省提出“251三年行动计划”,筛选20个“一带一路”国家、50个重大项目、100家外经贸企业,实施重点引导推动,期待将四川从开放末梢变为开放前沿,从边远地区成为亚欧大陆发展的前沿,进一步升级为中国“向西向南”开放的核心腹地。

搭建向西向南开放的产业平台。产业转型升级和国际产能合作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能容,作为长江上游地区的生态屏障,四川对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要谋划新的产业布局,积极促进产业承接和升级,着眼“一带一路”产业融合,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依托长江黄金水道、蓉欧快铁、南丝绸之路走廊,重新聚集要素,重点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来提升产业水平。建议四川省在2014年确立的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和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重点基础上,依托双流机场和成都新机场等空港枢纽资源,大力发展航空枢纽服务、高科技制造、总部经济、会展等临空产业和文化创意、生态旅游产业,确立以我为主的跨境产业链。同时,推动四川省外经企业参与“一带一路”沿线中新、孟中印缅、中巴等经济走廊建设,加强与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长江经济带沿线重点城市的产业园区和产业链合作,提升产业国际化水平,打造西部创新第一城。

搭建向西向南开放的园区平台。园区是国际产能合作和对接“一带一路”的主要载体。近年来,四川就川法生态科技园、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园、中法成都生态园、中韩产业园、中国遂宁·东盟国际产业园等项目与相关国家达成了合作协议,一批各具特色、充满活力的国家产业合作园区和创新示范城,正成为四川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和融入“一带一路”的重要载体。建议四川省在现有园区平台基础上,积极申报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丝绸之路自由贸易区,特别是依托四川天府新区、绵阳科技城等国家级平台,大胆推进政策先行先试,推进制度创新和环境优化,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要素交易市场,构建创新创业生态圈,培育壮大创业投资和资本市场,完善和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和人才管理制度等措施,提升四川融入“一带一路”的竞争力。

搭建向西向南开放的交流平台。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是由中国西部地区共办、共享、共赢的国家级国际性盛会,也是国家在西部地区的重要外交平台、贸易合作平台和投资促进平台,是实现“西部合作”、“东中西合作”、“中外合作”的重要载体,也是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合作的重要窗口。自2000 年在成都创办以来,每两年举办一次,已经成为四川对接世界的一个重要平台。建议四川省在现有西博会基础上,注入更多“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内涵,深化与世界各地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夯实向西向南开放的社会基础和人脉基础。

总之,四川省虽然地处内陆腹地,但依托四川盆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经济文化体系,在对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上有着雄厚的基础。在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四川省都要牢牢把握构建成渝经济区、打通国际大通道和搭建向西向南开放大平台三个重点任务,积极推进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对接。其中,最重要的是推进四川和重庆协同发展的成渝城市群经济圈,使之成为带动西南地区开放开发的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此研究成果将以连载形式发布,敬请持续关注)

20

凤凰国际智库出品 监制/邹明 编辑/黄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