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章节
凤凰国际智库研究报告
封 面 广东篇 上海篇 山东篇
更多章节

章节选择

封面 广东 上海 山东 河南 北京 福建 天津 河北 新疆 辽宁 吉林 内蒙古 云南 黑龙江 广西 贵州 西藏 长江 重庆 四川 陕西 甘肃 宁夏 江苏 青海 湖南 浙江 安徽 山西 湖北 江西 海南

通江达海构优势 安徽要打破精神枷锁

导语 编者按:“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贯穿欧亚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自从两大倡议提出后,在国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相关讨论如火如荼,十分热烈。随着各省区市、中央部委、国有企事业单位在10月份前陆续出台对接方案,在2015年下半年可能会掀起一场“一带一路”建设的高潮,并吸引其他沿线国家竞相跟进。“一带一路”正在从中国倡议的愿景转变为共商、共建、共享的积极行动,它必将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和秩序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伟大的实践需要伟大的理论,为给“一带一路”倡议提供科学的指导,凤凰国际智库高级研究员赵可金对中央部委、各省市区、企业、媒体、大学、智库和非政府组织如何对接“一带一路”进行了系统研究,实地调研对接方案,并作出若干点评。凤凰国际智库将定期发布相关调研成果,供有关机构和社会各界参考。

作者:赵可金 凤凰国际智库高级研究员、清华大学当代院副教授,兼任教育部区域国别研究基地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高校国际政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理事,2012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015年入选北京市四个一批人才。

在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中,最缺乏引领带动能力的就属内陆省份安徽了。安徽不沿边,不靠海,长江淮河两大川流横贯全境,将全省天然地划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和皖南山区三大自然区域,也从根本上制约了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轮廓和方向,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安徽的淮河、新安、庐州、皖江四大文化圈。在经济发展上,安徽则大体上呈现出南高北低、东高西低、中部凸起的空间格局。其中,以皖江为轴、以合肥和芜湖为“双核”、以宣城和滁州为“两翼”的皖江地区经济实力较强,经济发展重心初步形成,皖北平原和皖西大别山区的发展则相对滞后。在历史上,安徽长期是一个农业大省,江淮之地在军事上多为南北逐鹿的战场,淮北平原人口密集,历史上淮河泛滥、干旱以及蝗虫等天灾频发,导致两淮之地盗匪横行、流民遍野,不时还会发生农民起义,使得安徽长期在人们印象中与“贫穷”、“洪水”、“匪患”等联系在一起。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农业大省的安徽逐渐建立起了工业体系。尤其是在20世纪50年代,一大批上海企业内迁到安徽合肥,而且解决了当时合肥工业发展存在的人才、技术、设备、资金及生产管理经验不足等诸多困难,推动了合肥工业的大发展。然而,作为内陆省份,安徽“不东不西”的尴尬位置,使其多次与沿海开发、东部开放、西部大开发等国家发展战略擦肩而过,导致安徽经济在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落在后面。尽管自2004年开始中央启动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并没有根本改变安徽经济产业层次偏低、结构不优、动力不足等问题。虽然安徽在历史上有辉煌一时的徽帮,有率先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革命性壮举,但安徽一直没有找到一条突破发展瓶颈的道路,尤其是在对外开放上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有着很大的差距。如何打破6900万安徽人思想保守和僵化落后的精神枷锁,突破长期计划经济造成的体制机制,找到一条开放发展的道路,是安徽对接“一带一路”的核心课题。

总体研判,制约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在于开放型经济发展不足,开放是安徽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致力于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重要努力,“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提出,为安徽省扩大东西双向、对内对外开放,形成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提供了难得机遇。因此,在两大构想提出后,安徽省抢抓战略机遇,启动“跨国经营人才培训计划”,举办“跨国并购专题培训”,组织企业赴中东、东欧、东南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境外市场考察和项目洽谈活动,鼓励骨干企业到沿线国家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支持安徽企业到沿线国家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投资,鼓励企业进入境外经贸合作区抱团发展,欲借安徽通江达海的资源等优势,更多地参与到海上丝绸之路的国际合作中,寻找实现安徽经济开放突围发展的战略思路。2016年1月15日,中共安徽省委书记王学军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讨论通过《安徽省参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实施方案》,提出要加快构建东西双向开放大通道,积极开展国际产业技术合作,切实加强战略互动和区域合作,努力在服务全国大局中提升发展水平、拓展发展空间。2月17日,安徽省省长李锦斌表示,安徽将全面融入国家“三大战略”,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务实合作,努力把安徽打造成“一带一路”重要腹地和枢纽。至此,安徽省委、省政府已经明确了安徽省作为“重要腹地”和“枢纽”的定位。因此,如何借助“一带一路”把安徽通江达海的地理优势转化成发展优势,加速融入国际国内经济大循环,打造东西双向、对内对外的开放高地,以开放新格局构筑发展新优势,成为安徽省对接“一带一路”的关键所在。

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合肥都市圈

既然开放是实现安徽新突破的必由之路,安徽在对接“一带一路”中应该从哪里着手推进开放呢?在国务院授权三部委发布的《愿景与行动》文件中,明确提到安徽的部分是打造合肥成为“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安徽的开放还是应该从合肥着手,打造合肥都市群经济圈。其实,在安徽人心目中,有一个更大的城市群计划,那就是江淮城市群。根据规划,江淮城市群是一个以合肥为中心,以沿江、沿淮城市为两翼,辐射范围可以达到安徽北部和安徽南部的“1+10”城市群,包括合肥、蚌埠、淮南、巢湖、六安等10个省辖市,最终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省级经济圈,进而成为长三角经济圈向西辐射的“腹地城市群”和连接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相连的门户。表面上来看,这是一个宏伟的世纪蓝图,但从安徽省区区2万亿元的国内生产总值和4000亿元的财政收入,要想撬动其庞大规模的江淮城市群,实在是杯水车薪。因此,建议安徽省集中有限资源,重点打造合肥成为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以合肥都市圈为核心,发挥合肥作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的创新驱动源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大“大湖名城”建设步伐,深化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多方位、宽领域、深层次合作,将合肥都市圈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

打造合肥都市圈的关键在于能否将合肥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互联互通。作为安徽省省会,合肥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科教基础和人文底蕴作为支撑,尤其是近年来,合肥作为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和电子信息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一直在探索搭建开放型经济新平台。建议合肥市重点把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作为对接“一带一路”的战略突破口,积极争取国家战略资源和国际市场资源,依托国际大通道积极打造国际经济合作走廊,积极参与新欧亚大陆桥区域经济发展合作,推动合新欧货运班里常态化运营,开辟西向开放新通道。同时,要依托合肥水运港、合肥国际内陆港、合肥航空港、合肥电子港和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新站综合试验区等国家级开发区、综合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等平台,大力加强安徽(蜀山)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促进跨境电商、商贸物流、现代服务业发展,鼓励建立跨区域产业合作园区,推动建设合肥自由贸易区。

在打造合肥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的同时,还要推动合(肥)淮(南)六(安)一体化进程,完善城际交通通道,构建快速交通网,密切城市间经济联系,构建优势互补、协调配套的都市群布局。合肥与六安、淮南的距离100多公里左右,随着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城际铁路的修建,有条件建设一小时工作生活圈。建议安徽省和合肥市加强三地市的协同发展,通过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社会治理协同发展以及社会保障体系并轨,推动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合肥都市圈助力。同时,积极推动合肥都市圈融入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圈,从更大的范围内获得发展动力。

对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皖江城市带

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徽省很早就提出了皖江经济带的设想。早在1990年浦东开发伊始,安徽省就做出了开发皖江的决策,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皖江开发开放若干问题的意见》和《安徽省长江经济带开发开放规划纲要》,提出以芜湖为突破口、沿江城市全面跟进的开发开放格局。进入21世纪后,安徽省进一步明确了向东发展的战略,逐步形成了沿江制造业产业带和重点城市带。到2006年,国家将皖江城市带纳入中部地区崛起战略重点发展领域,涵盖了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滁州、宣城八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3058万人口,在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皖江城市带加工产品的50%以上为长三角配套,汽车、家电等产业所需零部件的70%左右来自长三角,是东中西协调发展的重要纽带。因此,建议安徽省进一步科学制定皖江经济带开发的相关规划,配合国家关于长江经济带的开发规划,打破行政区划和体制机制的条条框框,推动安庆、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沿江地市的一体化,发挥政府、企业、市场三方作用,鼓励资金、技术、人才在区域内的流动,通过市场进一步优化地区经济结构的布局,尤其是推动包括港口、机场、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大力发展沿江经济带,形成一个皖江现代化城市群。

皖江城市带是沿江分布,如何依托长江打造畅通高效的黄金水道是各城市面临的共同课题。同时,从安庆到马鞍山,建立了大量承接长三角转移的示范园区,如何整合规范众多示范园区,避免陷入自相残杀的恶性竞争,也是一个重要任务。建议安徽省依托长江建立全省统一的皖江管理委员会,作为统筹各城市协同发展的治理机构,在加强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培育皖江城市带核心增长极和创新极,加快沿江城市组团化发展,形成经济发展新优势,进而推进江海联运,对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其中,皖江经济带的关键是振兴芜湖,芜湖与合肥距离毗邻,是安徽省的南部城市副中心,要赋予芜湖市副省级管理权限,以芜湖统率皖江经济带,并与江苏南京市都市圈推进协同发展,融入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圈。

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京沪临轨经济带

在安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长期被忽视的一个地区是沿京沪线的滁州-蚌埠-宿州-淮北一线。该地区地处江淮平原、毗邻经济强省江苏和山东,在经济地理上更多受到江苏和山东的影响。同时,由于鲁西南地区和苏北地区均非山东和江苏两省发展的重心,这一地区始终缺乏拉动经济发展的区域增长极。但是,京沪线纵贯南北,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启动,东西南北两大经济走廊的潜力正在该地区逐渐释放出来,发展临轨经济带的条件越来越成熟了。建议安徽省制定京沪临轨经济带的发展规划,依托京沪线建立若干保税物流园区和商贸物流基地,依托蚌埠、淮北和宿州等地的国家级开发区,建立出口加工基地,大力吸引外资进入,并且承接长三角经济圈的产业转移,特别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产业园区联盟,借鉴郑州经验,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和“互联网+”,将京沪线打造成一条创新创意产业走廊。

发展京沪临轨经济带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积极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规划的推进,从连云港到徐州,从郑州到西安,从兰州到乌木木齐,一条横贯东西的经济大通道将迅速崛起。建议安徽省推动淮北与宿州的一体化,通过整合皖北地区的资源,整体推动与徐州协同发展,对接中原城市群经济圈,共同汇集拉动地区发展的强大引擎。

此外,由于滁州临近南京,受到南京强大经济磁力的影响,滁州很难形成经济自主性,在京沪临轨经济带上,蚌埠由于地处京沪铁路和淮南铁路交汇点,同时也是京沪高铁、京福高铁、哈武高铁的交汇点,是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具有成为地区发展增长极的巨大潜力。因此,建议安徽省在鼓励滁州积极对接南京都市圈的同时,将主要资源和精力用于振兴蚌埠上,支持蚌埠建设若干物流园区和出口加工区,赋予蚌埠更大的自主权和灵活性,充分发挥蚌埠交通便捷优势,构建连接“一带一路”新通道,发挥其开放载体优势,拓展提升特殊监管区功能,共建境外经贸合作园区,提高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

总之,作为长江三角洲的惟一内陆农业大省,安徽省处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重要节点上,与上海、江苏、浙江强调对“一带一路”的引领作用不同,安徽重在借助“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难得机遇,寻求转型发展和扩大开放。只要安徽省坚定不移地打造以合肥都市圈为核心的东西双向、对内对外开放的新高地,加快推进皖江黄金水道开发和沿江港口群建设,着力构建以蚌埠为核心的综合交通枢纽和京沪临轨经济带,拓展和完善大平台、大通道和大通关,积极复制和推广上海自贸区制度成果,营造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就一定能够走出一条开放合作、转型发展的富民强省新路。

(此研究成果将以连载形式发布,敬请持续关注)

27

凤凰国际智库出品 监制/邹明 编辑/黄杰